網站首頁 健康生活 世界之窗 解夢大全 生肖 星座 火車查詢 節日

水下飛天舞蹈的飛天動作與什麼有關 水下飛天舞蹈動作來源什麼

欄目: 天氣常識 / 發佈於: / 人氣:1.72W

導語:前些日子,水下飛天的舞蹈視頻火爆全網,爲表演者在高難度環境下,還能完成優美舞姿感到震撼。很多人可能只知道她舞蹈動作的優美藝術,卻不知道這是什麼舞蹈動作,來源於哪。那麼,你知道水下飛天舞蹈的飛天動作與什麼有關嗎?到底水下飛天舞蹈動作來源什麼?一起來了解。

水下飛天舞蹈的飛天動作與什麼有關

水下飛天舞蹈的飛天動作與什麼有關 水下飛天舞蹈動作來源什麼

飛天舞

敦煌莫高窟。飛天舞屬敦煌舞,它是古典舞的分支,來源於敦煌壁畫中的飛天,但與古典舞有很大區別。敦煌舞與以石窟壁畫爲舞姿依託,主要分爲胡旋舞、胡騰舞、清商舞、霓裳羽衣舞等。

飛天舞名稱由來

敦煌飛天是畫在敦煌石窟中的飛神,後來成爲中國獨有的敦煌壁畫藝術的一個專用名詞。敦煌飛天從起源和職能上說,它不是一位神。它是乾闥婆與緊那羅的複合體。乾闥婆是印度梵語的音譯,意譯爲天歌神。由於他周身散發香氣,又叫香間神,緊那羅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譯,意譯爲天樂神。乾闥婆和緊那羅原來是印度古神話和婆羅門教中的娛樂神和歌舞神。神話傳說中說他們一個善歌,一個善舞,形影不離,融洽和諧,是恩愛的夫妻。後來被佛教吸收,化爲天龍八部衆神中的兩位天神。飛天的故鄉雖在印度,但敦煌飛天卻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

時代特點

敦煌壁畫中的飛天,懷洞窟創建同時出現,從十六國開始,歷經十個朝代,歷時千餘年,直到元代末期,隨着敦煌石窟的建造而消逝。在這千餘年的歷史長河中,由於朝代的更替,政權的轉移,經濟的發展繁榮,中西文化的頻繁交流等歷史情況的變化,飛天的藝術形象,姿態和意境,風格和情趣,都在不斷地變化,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藝術家,爲我們留下了不同風格特點的飛天。一千餘年間的敦煌飛天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演變發展的歷史。其演變史同整個敦煌藝術發展史大體一致,分爲四個階段:

水下飛天舞蹈的飛天動作與什麼有關 水下飛天舞蹈動作來源什麼 第2張

飛天舞起源發展

興起時期

從十六國北涼到北魏(公元366--535年),大約170餘年,此時期的敦煌飛天深受印度和西域飛天的影響,大體上是西域式飛天。最具有北涼風格特點的飛天,是第275窟北壁本微故事畫主體人物上方的幾身飛天,頭有圓光,戴印度五珠寶冠,或頭束圓髻,上體裸着一半,身體呈“U”字形,雙腳上翹,或分手,或合手,有凌空飛行的姿勢,但這種飛行的姿勢顯得十分笨拙,有下落之感。“U”字型的身軀也顯得直硬,尚不圓潤,微彎,還有印度石雕飛天姿態的遺蹟。從西魏到隋代(公元535--618年),大約80餘年。此時期的敦煌飛天,處在佛教天人與道教羽人,西域飛天與中原飛仙相交流,相融合,創新變化的階段,是中西合璧的飛天。

莫高窟西魏時期的飛天,所畫的位置大體上與北魏時期相同。北周是鮮卑族在大西北建立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雖然統治時期較短(公元557--581年),但在莫高窟營建了許多洞窟。最具有北周風格的飛天,是第290窟和第428窟中的飛天。這兩個窟中的飛天。體態健壯,臉形豐圓,頭有圓光,戴印度寶冠,五官具有五白特點,上體裸露,腰繫長裙,肩繞巾帶,軀體用濃厚有凹凸暈染,現因變色豐滿的乳和圓臍更爲突出。隋代飛天是處在交流、融合、探索、創新的時期。總趨勢是向着中國化的方向發展,爲唐代飛天完全中國化奠定了基礎。最具有隋代風格的飛天,是第427窟和第404窟的飛天。 第427窟是隋代的大型洞窟之一。亦是隋代畫飛天最多的洞窟,此窟四壁上沿天宮欄牆之上飛天繞窟一週,共計108身。第404窟是隋代中後期的一箇中型洞窟,窟內四壁上沿畫天宮欄牆,欄牆上飛天繞窟一週。衣飾、面容、身態如同唐代初期的飛天,已經完全中國化。

鼎盛時期

從初到晚唐(公元618--970年),貫穿整個唐代,大約300年。 敦煌飛天是在本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基礎上,不斷吸收印度飛天的成分,融合西域、中原飛天的成就,發展創作出來的。到了唐代,敦煌飛天進入成熟時期,藝術形象達到了最完美的階段。這時期的敦煌飛天已少有印度、西域飛天的風貌,是完全中國化的飛天。唐代是莫高窟大型經變畫最多的朝代,窟內的四壁幾乎都被大型經變畫佔領。飛天亦主要畫在大型經變畫之中。最具有唐代前期風格中特點的飛天,是畫在初唐第321窟的雙飛天,和盛唐第320窟中的四飛天。

唐代後期的飛天,在動勢和姿態上已沒有前期時那種右發進取的精神和自由歡樂的情緒了。有藝術造型上,衣飾已由豔麗豐厚轉爲淡雅輕薄,人體已由豐滿嬌美變爲清瘦樸實,神態已由激奮歡樂變爲平靜憂思。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畫在中唐第158窟西壁大型《涅磐經變》圖上方的幾身飛天,這幾身飛天圍繞《涅磐經變》圖上層的菩提樹寶蓋飛翔,有的捧着花盤,有的捧着瓔珞,有的手擎香爐,有的吹奏羌笛,有的揚手散花,向佛陀供供養。

水下飛天舞蹈的飛天動作與什麼有關 水下飛天舞蹈動作來源什麼 第3張

飛天舞

衰落時期

從五代至元代,包括五代、宋代、西夏、元代四個朝代(公元907--1368年),大約460餘年,這一時期的敦煌飛天繼承唐代餘緒,圖形動態上無所創新,逐步走向公式化。已無隋代時創新多變,唐代時的進取奮發精神。飛天的藝術水平和風格特點雖有不同,但一代不如一代,逐漸推動了原有的藝術生命。

第327窟是莫高窟宋代晚期的一個洞窟,窟頂四披下沿畫飛天一週,有的捧花,有的奏樂,爲佛陀作供養。其東坡北側的兩身飛天,形象姿態較爲完美。兩身飛天皆束髮髻,戴珠冠,項飾瓔珞,臂飾寶釧,面容豐滿,眉目清秀。一身手捧花盤,一身手鳳首箜篌,在天宮欄牆上盛開字形,逆風飛翔,衣裙飄曳,長帶飛舞,飛天身上鮮花紛落,飛天身下彩雲飛旋,雖無唐代飛天的氣勢,但其飛行動態也很生動,可以說是宋代飛天的代表作品。

敦煌飛天,經歷了千餘年的歲月,展示了不同的時代特色和民族風格,許多優美的形象,歡樂的境界,永恆的藝術生命力至今仍然吸引着人們,正如段文傑先生在《飛天在人間》一文中所說:“她們並未隨着時代的過去而滅亡,她們仍然活着,在新的歌舞中,壁畫中,工藝文中(商標、廣告),到處都有飛天的形象。應該說她們已從天國降落到人間,將永遠活在人們心中,不斷地給人們以啓迪和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