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健康生活 世界之窗 解夢大全 生肖 星座 火車查詢 節日

耳朵除了聽覺功能還可以感知到什麼 耳朵除了聽覺還能幹嘛

欄目: 天氣常識 / 發佈於: / 人氣:2.72W

導語:多數人以爲,耳朵只是用來聽聲音的,除了聽覺就沒有其他功能了。但實際上不是這樣的,耳朵除了聽覺,還有其他你想不到的功能哦。那麼,耳朵除了聽覺功能還可以感知到什麼呢?到底耳朵除了聽覺還能幹嘛?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

耳朵除了聽覺功能還可以感知到什麼

耳朵除了聽覺功能還可以感知到什麼 耳朵除了聽覺還能幹嘛

耳朵

平衡。人耳有兩個重要功能:一個是聽功能,這涉及到聽覺系統,它包括外耳、中耳、內耳。另一個是平衡功能,與內耳的前庭系統有關,人體保持平衡主要依靠視覺,本體覺和前庭系統來完成。

耳朵的構成:

耳包括外耳、中耳和內耳三部分。聽覺感受器和位覺感受器位於內耳,因此耳又叫位聽器。也有人將外耳和中耳列爲位聽器的附屬器。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兩部分。另外,在外耳道的面板上生有耳毛和一些腺體,腺體的分泌物和耳毛對外界灰塵等異物的進入有一定的阻擋作用。

耳郭

耳郭的外面有一個大孔,叫外耳門,與外耳道相接。耳郭呈漏斗狀,有收集外來聲波的作用。它的大部分由位於皮下的彈性軟骨作支架,下方的小部分在皮下只含有結締組織和脂肪,這部分叫耳垂。耳郭在臨牀應用上是耳穴治療和耳針麻醉的部位,而耳垂還常作臨牀採血的部位。

外耳道

外耳道是一條自外耳門至鼓膜的彎曲管道,長約2.5~3.5 cm,其面板由耳廓延續而來。靠外面三分之一的外耳道壁由軟骨組成,內三分之二的外耳道壁由骨質構成。軟骨部分的面板上有耳毛、皮脂腺和耵聹腺。

鼓膜

鼓膜爲半透明的薄膜,呈淺漏斗狀,凹面向外,邊緣固定在骨上。外耳道與中耳以它爲界。經過外耳道傳來的聲波,能引起鼓膜的機械波動。

耳朵除了聽覺功能還可以感知到什麼 耳朵除了聽覺還能幹嘛 第2張

耳朵構造

鼓室

鼓室位於鼓膜和內耳之間,是一個含有氣體的小腔,容積約爲1 cm3。鼓室是中耳的主要組成部分,裏面有三塊聽小骨:錘骨、砧骨和鐙骨,鐙骨的底板附着在內耳的卵圓窗上。三塊聽小骨之間由韌帶和關節銜接,組成爲聽骨鏈。鼓膜的機械波動可以透過聽骨鏈傳到卵圓窗,引起內耳裏淋巴的共振。

鼓室的頂部有一層薄的骨板把鼓室和顱腔隔開。某些類型的中耳炎能腐蝕、破壞這層薄骨板,侵入腦內,引起腦膿腫、腦膜炎。所以患了中耳炎要及時治療,不能大意。鼓室有一條小管──咽鼓管從鼓室前下方通到鼻咽部。它是一條細長、扁平的管道,全長約3.5~4 cm,靠近鼻咽部的開口平時閉合着,只有在吞嚥、打呵欠時纔開放。咽鼓管的主要作用是使鼓室內的空氣與外界空氣相通,因而使鼓膜內、外的氣壓維持平衡,這樣,鼓膜才能很好地共振。鼓室內氣壓高,鼓膜將向外凸;鼓室內氣壓低,鼓膜將向內凹陷,這兩種情況都會影響鼓膜的正常共振,影響聲波的傳導。人們乘坐飛機,當飛機上升或下降時,氣壓急劇降低或升高,因咽鼓管口未開,鼓室內氣壓相對增高或降低,就會使鼓膜外凸或內陷,因而使人感到耳痛或耳悶熱。此時,如果主動作吞嚥動作,咽鼓管口開放,就可以平衡鼓膜內外的氣壓,使上述症狀得到緩解。

內耳

內耳包括前庭、半規管和耳蝸三部分,由結構複雜的彎曲管道組成,所以又叫迷路。迷路里充滿了淋巴,前庭和半規管是位覺感受器的所在處,與身體的平衡有關。前庭可以感受頭部位置的變化和直線運動時速度的變化,半規管可以感受頭部的旋轉變速運動,這些感受到的刺激反映到中樞以後,就引起一系列反射來維持身體的平衡。耳蝸是聽覺感受器的所在處,與聽覺有關。那麼聽覺是怎樣形成的呢?人類的聽覺不算太靈敏,但是波長從1.7cm~17m的聲波都能聽到。當外界聲音由耳廓收集以後,從外耳道傳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機械波動。鼓膜機械波動的強度和聲波的機械波強度完全一致。聲音越響,鼓膜的機械波動幅度也越大。

耳的聽覺形成

耳朵除了聽覺功能還可以感知到什麼 耳朵除了聽覺還能幹嘛 第3張

聽覺

聽覺是由耳、聽神經和聽覺中樞的共同活動來完成的。耳是聽覺和位覺(平衡覺)的外周感覺器官。耳由外耳、中耳構成的傳音器和內耳感音、平衡器所組成。外耳露於體表,中耳和內耳埋藏在顳骨巖部內,外耳和中耳是聲波的傳導器官,內耳有感受聲音和位覺的感受器,是聽、位覺器官的主要部分。聲波透過外耳道、鼓膜和聽小骨傳到內耳,使內耳的感音器官(柯蒂氏器官)發生興奮,將聲能轉變爲神經衝動,再經過聽神經傳入中樞,產生聽覺。

鼓膜的共振再引起三塊聽小骨的同樣強度的共振。共振傳導到聽小骨以後,由於聽骨鏈的作用,大大加強了能量,起到了擴音的作用。聽骨鏈的共振引起耳蝸內淋巴的共振,刺激內耳的聽覺感受器,聽覺感受器興奮後所產生的神經衝動沿位聽神經中的耳蝸神經傳到大腦皮層的聽覺中樞,產生聽覺。位聽神經由內耳中的前庭神經和耳蝸神經組成。

聽覺和位覺(平衡覺)器官。透過耳,動物可感知外界聲音資訊和本身軀體位置,藉以交往、尋偶、避敵、捕獵和保持身體平衡。耳的形成和逐步完善是動物進化的一種表現。不同動物耳的結構有很大差異。脊椎動物中原始類羣只有內耳,主要起平衡身體的作用。軟骨魚內耳中有橢圓囊、球狀囊和半規管,兼有一定聽覺功能;大多數硬骨魚內耳中有聽壺,由於沒有鼓膜,經藉助側線器官可感受水中1000赫以下的聲波。兩棲類中的蛙和蟾蜍已產生中耳,具有鼓膜和耳柱骨。聲波對鼓膜的機械波動透過耳柱骨傳入內耳,引起橢圓囊及聽壺中感受器的興奮。還有耳咽管透過咽腔平衡鼓膜內外的壓力。爬行類的耳有了進一步發展,聽壺內有獨立的聲感受器,內耳瓶狀囊顯著加長,鱷類有捲曲,蜥蜴聽覺發達,鼓膜內陷,出現了外耳道的雛形;蛇類鼓膜、中耳和耳咽管均退化,聲波沿地面透過頭骨的方骨傳到耳柱骨,從而使內耳感覺。鳥類的耳基本上與爬行類相似,有單一的聽骨(耳柱骨)和雛形外耳道。鴞形目耳較發達,並有特殊耳羽幫助收集聲波及確定聲波的方向。哺乳類耳達到高度完善,由外耳、中耳和內耳組成。外耳由可轉動的耳郭和外耳道組成,起收集聲波的作用。中耳又稱鼓室,爲外耳與內耳間的腔隙,其外側爲鼓膜,借鼓室中的三塊聽骨(錘骨、砧骨、鐙骨)組成的槓桿系統將聲波引起的鼓膜機械波動傳至內耳。鼓室前壁有咽鼓管(耳咽管)通向咽部,平時關閉,吞嚥及某些口部運動時開放,可調節鼓室內空氣的壓力。內耳由耳蝸和前庭器官組成,耳蝸爲瓶狀囊捲曲形成,狀似蝸牛,故名,爲感受聲音刺激的器官;前庭器官司平衡,屬位覺感受器。穴居哺乳類和水棲哺乳類耳廓常退化,但有些哺乳類耳廓非常發達,可捕捉非常細小的聲波。有些水棲哺乳類可透過下頜骨將水中聲波傳至中耳和內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