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健康生活 世界之窗 解夢大全 生肖 星座 火車查詢 節日

唐朝沒有棉花怎麼禦寒 唐朝沒有棉花是如何禦寒

欄目: 天氣常識 / 發佈於: / 人氣:2.38W

導語:現在我們禦寒的方法有許多,如棉花棉被是許多人冬天主要的保暖材料。但是在唐朝的冬天,是沒有棉花來禦寒的。那麼,大家清楚唐朝沒有棉花怎麼禦寒?唐朝沒有棉花是如何禦寒?今天小編就爲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可以給大家帶來實質性的幫助。

唐朝沒有棉花怎麼禦寒

火禦寒

火是古人禦寒的重要途徑。棉花棉被是如今的主流保暖材料和保暖工具,但最早並不是產自我國的。棉花原產於阿拉伯地區,在宋朝時期纔有所種植,明朝時在朱元璋推廣下才廣泛使用。但原始人約在一百萬年前就開始使用火,古人也因此衍生出如“火牆”“火坑”“火盆”等使用火禦寒的工具。

爲了在冬天禦寒,古人在建築方面也是頗具匠心。在房屋方位方面,中國古代北方常採用南向,門窗面對內院,從而在冬季獲得良好的採光;在房屋結構上多用木構架結構,房頂以瓦片堆疊,從而有效的阻風保溫;在房屋外部,常以厚牆包裹,牆體磚砌且灌以灰漿,既能充分儲存熱量又能抵禦寒風減輕對外導熱,房屋內部則發明了火炕、火地等內部取暖工具。

雖然沒有棉花棉被,但是仍有許多其他替代保暖材料用於禦寒。在富貴人家裏,棉被多以綾羅綢緞爲外表,內部填充各種動物毛作爲內裏,輕便又暖和。古人允許狩獵,也可以透過捕獲或購買野生動物毛皮進行禦寒。窮人雖然沒有這些材料,仍可透過鋪設稻草作爲牀褥,在被子裏填入柳絮蘆花廢舊衣物等禦寒。

棉花棉被的出現和使用只不過是人類歷史上保暖方式的一次革新,在它們未出現之時,人們依然有各種方式保暖克服嚴寒。火的使用作爲人類文明的標誌,以火來禦寒也是人類文明延續的重要手段。建築上的匠心獨運,古人以無窮的智慧創造出許多建築風格,儘可能地度過凜冬。除棉花外,大自然中還有各種保暖材料,保護着古人繁衍生息、文明進步。

唐朝沒有棉花怎麼禦寒 唐朝沒有棉花是如何禦寒

  禦寒圖片

棉花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

在中國古代服飾史上,最先用於服裝製作的材料有毛、葛、絲、麻等,棉是天然織物家族中最年輕的一位。官員和貴族服裝的製作材料主要以絲帛爲主,根據地域氣候不同,北方貴族也有冬天使用裘罽的記載,南方貴族夏天也有用細葛布(絺chi)和細麻布的記載。

普通人的服飾製作材料則歷經兩次革命性變化,第一次發生在春秋末年,品種多且適應性強的麻種植取代了品種單一不再適應氣候變冷的葛,可以稱爲“葛麻之變”;第二次發生在元代,穿着舒適溫暖的棉布取代了吸溼透氣散熱性強的麻布,這一次變化可以稱爲“麻棉之變”。

紡織材料的革命性變化,背後隱藏的往往是一定歷史時期:地理氣候的變化、種植業的改變、紡織機械的重大發明、紡織技術的革命性提升等因素。“麻棉之變”之所以能夠發生,就是元代中國棉種植和紡織機械、紡織技術發生大變革的結果。

麻棉之變

棉花,唐時已傳入中國。不過此時,經由中亞陸路傳入中國的北路草棉當時僅傳播到新疆,且因生長期間喜強光,無法離開新疆的氣候環境向中原推廣;南路發源於南亞次大陸的木棉也經由海路傳到海南、兩廣和雲貴一帶,由於受溫溼度限制,也無法向北方推廣,所以唐宋以前古人提到的“布”,都是指麻布,冬季絮寒衣的“綿”是絲絮,棉布只是少數貴族和富人使用置裝新材料,直至元代,經過近500年的栽種、培育探索,南路棉花才逐漸傳入長江中下游,元政府在江南設有“江南木棉提舉司”,專司棉花的種植和稅收事宜;北路棉花也才傳播到中原地區,今天幾大主要產棉區漸成雛形。

唐朝沒有棉花怎麼禦寒 唐朝沒有棉花是如何禦寒 第2張

  取暖

黃道婆

隨着棉花育種栽培、種植技術問題的解決,棉紡織迎來發展的新契機,隨着一位被衆人稱爲“黃道婆”的女子在松江烏泥涇的出現,使棉紡織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現代學者們透過大量研究,大致釐清了黃道婆的人生軌跡:黃道婆,出生於松江烏泥涇,自幼爲童養媳,其黃姓或爲婆家姓,自幼生活艱辛坎坷,或逃或被販賣至崖山(今海南島三亞市),機緣巧合接觸到當地黎族人先進的黎錦紡織、印染技術和工藝。當她老年輾轉落葉歸根時,路過泉州、漳州等地,見識當地“輪車”和“彈弓”的使用情況。回到松江後,發現她所掌握的種棉、摘棉、軋棉、紡棉紗、染棉紗、織棉布的技術,在松江還無人瞭解,松江雖然有絲紡織的傳統,但養蠶繅絲與種棉摘桃有很大的差異,絲紡織積累的經驗並不能解決棉紡問題,尤其棉花需要剝棉籽、彈棉花,新事物需要新工藝,松江人剝棉籽、彈棉花,再到染棉紗不僅可以使用的工具少,而且已有工具技術落後,於是黃道婆首先將黎錦紡織中的手搓去籽十字棍和木製手搖軋花機引入松江人的棉紡織工序中,並且在松江木匠的幫助下,改進了黎族人手搖扎花機由兩人手搖,一人下棉籽的使用狀況,改爲一人搖車,大大節省了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