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健康生活 世界之窗 解夢大全 生肖 星座 火車查詢 節日
當前位置:秒懂生活集 > 世界之窗 > 資訊

2018二十四節氣冬至簡介 冬至由來習俗傳說

欄目: 資訊 / 發佈於: / 人氣:1.03W

導語:現代的人因爲有先進的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支撐,我們在面對黑暗與嚴寒沒有那麼懼怕,有電燈,有空調有暖氣,在寒冬黑夜我們也能輕鬆應對。但在古時候並沒有這樣的條件,新詞光明和溫暖總是人心所盼。冬至就蘊含了人們這樣的期盼,下面帶來2018二十四節氣冬至簡介,跟你說說冬至由來習俗傳說。

2018二十四節氣冬至簡介 冬至由來習俗傳說

2018二十四節氣冬至簡介 冬至由來習俗傳說

2018二十四節氣冬至簡介 冬至由來習俗傳說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也就排在了二十四個節氣的首位。傳統曆法以五日爲一候,三候爲一節或一氣,一年分爲十二節與十二氣,合稱爲二十四節氣。《月令七十二侯集解》關於冬至說: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冬至這天,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長至,故曰冬至。天文學上也以冬至日爲北半球冬季的開始,冬至日標誌着陰氣到了極點,陽氣開始到來,但由於太陽輻射到地面上的熱量比地面向空間發散的少,短期內氣溫還會繼續下降。所以,冬至也是寒冷的開始。殷周時期,規定冬至前一天爲歲終之日。又因爲周曆的正月爲夏曆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所以冬至又被稱爲"亞歲",實質上相當於今天的春節。古人認爲,冬至陽氣生而君道長,是亂而復治之機。冬至過後就是另一年的開始,《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也表明古人對冬至的重視程度。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可以說,過"冬節"是自漢代以後纔有的。爲了區別於後來的春節前夕的"辭歲",冬至前一天叫做小至或小冬,也有稱做"添歲"、"亞歲"。而冬至這一天,被稱爲長至或大冬。冬至後一天叫作至後。

冬至習俗

冬至節時,皇帝要舉行郊祭,百官放假,次日吉服朝賀。魏晉以冬至賀儀"亞以歲朝",並有臣子向皇上敬獻鞋襪的禮儀,表示迎福踐長。以後各代,也都對冬至節高度重視。隋煬帝更有一首詩叫《冬至日乾陽殿受朝》,自稱"端拱朝萬國,守文繼百王"。而民間過冬至節,則更顯出一番熱鬧。冬至的這三天,慶賀如同春節。民間三日歇市,學生放假,讀書人相互贈送祝賀卡片,親朋之間也互相贈送禦寒用具,士大夫階層舉行酒會,畫"消寒圖"、"九九圖"等,稱爲"消寒會"。

2018二十四節氣冬至簡介 冬至由來習俗傳說 第2張

冬至

自冬至開始,白晝漸長,民間還以中午門前的日影爲測標,有"過了冬,一天長一蔥"的說法。冬至後的女紅,也是每天要多用一根線。這也就是民間說的"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的由來吧。民間還有贈鞋、贈帽的習慣。其實,溯其源也是古意深濃。《中華古今注》上就說:"漢有繡鴛鴦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之說。曹植《冬至獻襪履表》亦有"亞歲迎祥,履長納慶"的句子。後來,贈鞋於舅姑的習俗,逐漸變成了舅姑贈鞋帽於甥侄了,這個習俗也主要體現在了孩童身上。過去,鞋帽上大多是手工刺繡。男孩子的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繡的也是猛獸。女孩子的帽子多做成鳳形,鞋上刺繡多爲花鳥。現在則多數是從集幣購買,形式也緊跟時代的潮流。而每到冬至,大人們會抱上小孩去串門子,誇耀舅姑贈送的鞋帽。有些地方的農家兒童則做"拿寨"、"打瓦"的遊戲,少年開始學武術,稱爲"看冬"。 山東其他地區還有冬至日學生拜老師、晚輩拜長輩、農家祭祖的習俗。臨沂的民間認爲,冬至是爲死者送寒衣、固房屋的日子。家家戶戶會用火紙剪製衣服,焚於墓前,爾後添土。莒縣則祀祖於祠堂,儀式十分隆重。

嶗山縣舊俗,冬至分兩天過節,第一天叫"鬼冬",擺供祭祖,吃水餃;冬至第二天叫"人冬",吃包子。臨沂、歷城、臨朐等地的婦女,則習慣回孃家。慶雲、無棣人民會從這天開始窖菜,婦女開始做針線。鄒城地區的人開始築地窖、織蓆和紡線。日照民間則傳說,冬至日如果雲迎日出、雲迎日落,則來年大吉。即墨地區的人民會根據冬至日期,在當月的月初、中旬或下旬來預測來年冬天的寒暖,民謠有"冬在頭,凍死牛;冬在中,暖烘烘;冬在尾,凍死鬼"的記載。關於冬至的諺語還有:冬至出日頭,正月冷死牛;冬至有雨明春暖;冬至南風百日陰;冬至一場風,夏至一場暴;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就是說,冬至這天如果沒有太陽,那麼過年一定晴天。如果冬至放晴,過年就會下雨等等。冬至的食文化也是豐富多彩,諸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米糕等不下數十種。經過數千年發展,又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冬至時北方地區吃餃子、餛飩,山西山區吃黍米糕,晉南地區喝油菜米湯。蘇南地區吃大蔥炒豆腐,南方地區吃米團、長線面,廣西地區吃豆腐包。有些地方在這一天會"曬冬米":把白米用水洗過,在這天的陽光下曝曬後收藏起來,留給日後有病的人煮粥吃。另外據說羊肉燉蘿蔔是皇家御膳冬至的首選菜餚。

2018二十四節氣冬至簡介 冬至由來習俗傳說 第3張

冬至

 在江南,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杭州人在冬至喜吃年糕,圖個年年長高的吉利。每逢冬至,會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兒菜、冬筍、肉絲炒年糕,晚餐是雪裏蕻、肉絲、筍絲湯年糕。人們還把冬至吃剩的魚頭和魚尾放在米缸裏過夜,隔天再取出來吃,說是"吃剩有餘"。浙江等地每逢冬至這天,全家男女老少都要集齊,嫁出去的女兒也要趕回婆家。家家戶戶要做蕎麥麪吃。習俗認爲,冬至吃了蕎麥,可以清除腸胃中的豬毛、雞毛。 湯圓,也是南方冬至必備的食品。冬至吃的湯圓又叫"冬至圓"或"冬節丸"。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潮汕民諺:冬節丸,一食就過年。

臺灣民諺:冬至圓仔呷落加一歲。冬節的甜丸一般在天亮前煮熟,家人起牀後都要吃一碗。冬至圓分成紅、白兩種,還會捏一些小動物或小巧玲瓏的玩具,如做成豬頭、豬腳,還有荔枝、桃、香蕉,象徵興旺吉祥。如果這時家裏有孕婦的話,冬至圓發了,就會生男,否則就會生女。吃冬至圓時,入口必須成雙成對,以求吉利。吃到最後,若只剩兩粒,代表已婚的人將會萬事如意。若只剩下一顆,則代表單身未婚者將會凡事順利。冬至前還是臺灣漁民捕捉烏魚的好時機,冬至有豐富的漁獲時,漁民還會製作"烏魚子",歡慶冬至。臺灣還保存着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在冬至這天,人們用糯米粉捏成雞、鴨、豬、牛、羊等象徵吉祥如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