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健康生活 世界之窗 解夢大全 生肖 星座 火車查詢 節日

中秋節是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國中秋節申請非遺了嗎

欄目: 天氣常識 / 發佈於: / 人氣:2.48W

導語:中秋節是我國比較古老的節日,本身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價值,這樣的文化應該要被保護傳承下來。那麼,我國中秋節申請非遺了嗎?到底中秋節是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秋節有哪些文化價值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

中秋節是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國中秋節申請非遺了嗎

中秋節是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國中秋節申請非遺了嗎

中秋節

中秋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節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羣體、團體、有時爲個人所視爲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各個羣體和團體隨着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係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創造力。公約所定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以下方面:1、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爲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 2、表演藝術;3、 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手工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爲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爲其載體的語言;(二)傳統美術、(梅花篆字)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三)傳統技藝、醫藥和曆法;(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五)傳統體育和遊藝;(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實物和場所,凡屬文物的,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有關規定。

中秋節的文化意義

中秋節是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國中秋節申請非遺了嗎 第2張

中秋節的意義

中秋是傳統大節,中秋節的核心文化內涵是團圓慶賀。中國節日時間大都與月亮的運動有關,節期以月的弦、望、晦、朔爲基準。月半時節的滿月,常給人以圓潤豐滿的美感,中秋之月是一年中最迷人的月亮。農曆八月十五,秋高氣爽,丹桂飄香,玉露生涼,“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賞時。”(宋·林光朝)天上明月,人間情懷,人們圍繞着中秋明月這一特殊天象形成了中國人特有的月亮節、團圓節。祭月、拜月,賞月、玩月、走月、跳月,中國人的心態情感在如水的月光之下,表現得生動而自然。

中秋在傳統的四大節日中,雖然成型最晚,但影響很大。部分原因是中秋節俗有久遠源頭,更重要的是中秋節俗貼近了民衆生活的需要,民衆將秋季的節俗都集中到中秋,使中秋成爲四季慶賞的大節之一。拜月、賞月、團圓慶賀是傳統中秋節俗的核心,從當代社會生活看,它依然有着符合民衆生活需要的現實意義。當然這種需要重點體現在精神生活與社會生活上。

與西方社會對太陽的崇拜完全不同,中國人的許多節日都考慮了與月亮的對應關係,中秋節是中國人對月亮進行特別崇拜的節日。中國傳統文化對月亮情有獨鍾,月亮始終是柔和與光明的象徵,人們在靜謐的夜晚與月亮對話,將月亮看作上天對人事的見證,認爲月亮能夠帶來人生的幸福,這種人生與自然的和諧是中國人所特有的情感。

中秋拜月習俗,今天雖存在於局部地區,但已不廣泛流行。月亮在今天已失去昔日的神性光輝,月亮神話成爲愉悅精神的口頭作品。其實古代拜月習俗,今天可以進行有效轉換利用,如果將虔誠的叩拜變爲一種特定的趣味化的遊戲,拜月活動就可增添我們的生活情趣。比如拜月祈福、拜月問姻緣、拜月求平安等,可以作爲一種生活願望的表達,在嬉戲中獲得一種心理滿足。

中秋賞月是自古至今普遍流行的節俗。“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時節,秋高氣爽,月光如水,人們沐浴在潔淨的月光中,獲得身心的愉悅。賞月是人與自然對話、溝通的良機,也是實現人際關係協調的有效途徑。賞月節俗在今天尤有意義。傳統的賞月集中在親人與朋友之間,明月印證着家庭親情與朋友的友情。在社會工作聯繫日益緊密、人心卻日漸疏遠的今天,中秋賞月應該成爲凝聚社區民羣的機緣。

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中秋是青年男女相戀、締結情緣的日子,“走月亮”“踏月亮”,月光下的浪漫,遠勝於歌樓舞榭。

天上月兒圓,地下人團圓,人們利用難得的秋天明月,素心對月,各抒情懷。從近年流傳的手機短信微信中不難看出,中秋這一特殊的節日習俗已成爲都市人表達親情友情的重要契機。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對於喧鬧的都市居民來說,是一次精神洗禮,人們在明月照天的情境中,享受着迴歸自然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