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健康生活 世界之窗 解夢大全 生肖 星座 火車查詢 節日
當前位置:秒懂生活集 > 世界之窗 > 資訊

2018寒食節是農曆哪一天 寒食節起源和故事

欄目: 資訊 / 發佈於: / 人氣:1.77W
2018寒食節是農曆哪一天 寒食節起源和故事

導語:今天小編帶領大家瞭解一個我們不是很熟悉的悠久的傳統的節日,他的名字就叫做寒食節。注意哦,是寒食節,不是寒衣節,寒衣節是另外一個節日了。爲什麼說這個寒食節大家不熟悉但是歷史很悠久呢,因爲在長達2640多年的發展中寒食節已經和清明節合併了,所以很多人都不清楚2018寒食節是農曆哪一天了?下面小編就從寒食節起源和故事開始說起吧!

2018寒食節是農曆哪一天 寒食節起源和故事

2018寒食節是農曆哪一天 寒食節起源和故事

2018年寒食節的農曆時間是二月十九,公曆時間是4月4號,星期二。

寒食節起源

寒食節原發地是山西介休綿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歷史(比端午節的發生早358年)。據《辭源》、《辭海》“寒食節”釋義:春秋時,介之推歷經磨難輔佐晉公子重耳復國後,隱居介休綿山。重耳燒山逼他出來,子推母子隱跡焚身。晉文公爲悼念他,介休即依介子推休於此而得名,將綿山改爲,介山下令在子推忌日(後爲冬至後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節。關於寒食節起源於介之推在介休綿山被焚的記載,最早見於西漢桓譚《新論·卷十一·離事》,後陸續載於《後漢書·郡國志·太原郡》、《後漢書·周舉傳》、曹操《明罰令》、《晉書·石勒傳》、酈道元《水經注·汾水》、北魏《齊民要術·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雜識》、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等典籍。歷史上,寒食清明兩節相近,久而久之,便合爲一個節日。《唐會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確記載:“(開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爲假。大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後,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準元日節,前後各給三天。”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大觀》載:“大致到了唐代,寒食節與清明節合而爲一。”

寒食節的傳說故事

寒食節的傳說故事

公元前655年,晉國發生內亂,長公子申被晉獻公寵妃驪姬陷害而死,二公子重耳被迫逃亡。一路上重耳歷經磨難,隨行着屢有背棄而逃,更有甚者席捲重耳財物 而逃,致使重耳被蔡國拒絕接納後,在荒郊野外因飢餓昏到路上,在隨行者都束手無策之際,身爲大夫的介之推卻手捧一碗肉湯獻至重耳嘴邊,因而救活了後來“春 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重耳。重耳甦醒後,發現喝下的肉湯,居然是介之推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來的肉所熬成的,因而異常感激地問:“如有返國稱王的一天,您 要什麼封賞?”介之推說:“我不要任何封賞,只求您能做一位清明國君。”重耳大爲感慨。

公元前636年,重耳在秦國的幫助下返回晉國稱王。在黃河邊上,從臣狐偃、趙衰因重耳要將舊物遺棄,而擔心回國之後,不能得到重用,而以“引咎歸隱”的名 義迫使重耳許諾歸國之後必當重用二人,介之推對此深以爲惡。重耳歸國即位後,大賞羣臣,所有人都跑來向重耳邀功請賞,就連曾經在逃亡時候背棄他的人也獲得 了賞賜。正在這個時候,周天子遇難逃亡朝外,向晉國求救,於是晉文公停止封賞。介之推見朝中大臣獻媚邀功,不願與他們爲伍,便偕母隱居當時的定陽綿上山。 臨行前介子就朝中大臣獻媚邀功的惡行對母親說:“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嗣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 二、三子以爲己力,不亦誤乎?竊人之財,尤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爲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於處矣!”

介之推歸隱後,晉文公忽然想起滿朝大臣封賞,唯獨沒有見介之推來請賞,這才發現介之推早已離去。派人打探知道在綿山歸隱,親臨綿山求訪,介之推母子不出。 晉文公便三面放火燒山,希望逼迫介之推出來,卻有奸人暗地裏四面放火,致使介之推母子葬身火海。爲此晉文公懊悔不已,於是封綿山爲“介山”、封定陽爲“介 休”、封當日爲“寒食節”,並說:“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次年,晉文公上綿山爲介之推祭掃,發現介之推墓旁被燒死的柳樹居然復活,非常高興,便折下幾枝盤戴在頭上,又想起介之推曾經希望他稱王之後能做一位清明國君的希望,遂將柳樹賜名“清明柳”、當日賜名“清明節”。

因此,寒食節爲我國古代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是我國僅有的兩個紀念性節日之一(另外一個是端午節)。寒食節又稱禁火節、冷節,原發地是介休綿山,距今已有 2640多年的歷史(比端午節的發生早358年)。寒食節是爲紀念介之推忠君愛國、清正廉明的政治抱負和功成身退的奉獻精神而設的節日。晉文公求賢燒山, 設寒食節紀念介之推的史實,最早見於西漢桓譚《新論·卷十一·離事》,後來《後漢書·郡國志·太原郡》、《後漢書·周舉傳》、曹操《明罰令》、《晉書·石 勒傳》、酈道元《水經注·汾水》、北魏《齊民要術·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雜識》、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等大量古代文獻對此也都有記載,楚辭、唐詩、 宋詞、元曲等大量文學作品對此也有記述。

寒食節的習俗

寒食節的習俗

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寒食節形成了豐富的文化、活動內容

1、禁菸冷食:寒食節古代也叫“禁菸節”,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國人追憫先賢之情執著,從東漢到南北朝屢禁屢興,唐代皇家認可並參與。

2、拜掃祭祖:寒食節掃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視爲“野祭”。唐代編入《開元禮》“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掃(寒食拜掃附)”中,成爲官方認同並倡導的吉禮之一。後演變爲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廟、祭先賢;百姓上墳等。時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墳地,致祭、添土、掛紙錢,然後將子推燕、蛇盤兔撒於墳頂滾下,用柳枝或疙針穿起,置於房中高處,意沾先祖德澤。

3、寒食飲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麪、寒食漿、青精飯及餳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盤兔、棗餅、細稞、神餤等;飲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數十種之多。其中多數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盤兔,俗有“蛇盤兔,必定富”之說,意爲企盼民富國強;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風亮節……。

4、寒食插柳:柳爲寒食節象徵之物,原爲懷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荊楚歲時記》就有“江淮間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門”的記載,安徽、蘇州等地還盛行戴芥花,佩麥葉來代替柳枝。據各地史籍記載:“插柳於墳”、“折柳枝標於戶”、“插於檐插柳寢竈間”、“亦戴之頭或系衣帶”、“瓶貯獻於佛神”、“門皆插柳”,故民間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紅顏成白首”之說。

5、寒食踏青:也叫踏春,盛興於唐宋。宋·李之彥《東谷所見》載:“拜掃了事,而後與兄弟、妻子、親戚、契交放情地遊覽,盡歡而歸”。明代《帝王景物略》記京效踏青場景爲:“歲(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輿者,騎者,步者,遊人以萬計。”可謂盛極。

6、寒食鞦韆:鞦韆原爲古代寒食節宮廷女子游樂項目。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竟豎鞦韆,令宮嬪輩戲笑以爲宴樂。帝呼爲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彥博詩《寒食日過龍門》,詩中描寫爲 “橋邊楊柳垂青線,林立秋千掛彩繩。”

7、寒食蹴球:盛行於唐,宋《文獻通考》載:“蹴球,蓋始於唐。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於上,爲門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勝負。”史載:唐德宗、憲宗、穆宗、敬宗都喜蹴球,《州府元龜》載:“唐德宗貞元十二年二月寒食節帝御麒殿之東亭,觀武臣及勳戚子弟會球,兼賜宰臣宴饌。”宋代也有《太祖蹴鞠圖》。

8、寒食詠詩:寒食節時,文人們或思鄉念親,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靈感頓生,詩興大發,詠者甚多。據查,僅《全唐詩》就有唐玄宗、張說、杜甫、韓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詩詞三百餘首,宋金元詞曲也有一百餘首,成爲我國詩歌藝術中一枝奇葩。此外,寒食節時期還有賜宴、賞花、鬥雞、鏤雞子、牽鉤(拔河)、鑽木取火、放風箏、鬥百草、拋堶(瓦石器玩物)等許多活動,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古代的社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