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健康生活 世界之窗 解夢大全 生肖 星座 火車查詢 節日

端午節吃糉子的由來 端午節吃糉子是爲了什麼

欄目: 天氣常識 / 發佈於: / 人氣:2.99W

導語:端午節吃糉子的由來是什麼?糉子是端午節必要食物,是節日的象徵,如果你的端午節沒有吃糉子,那麼你的端午節就不是一個完整的端午節。那麼,到底端午節這天爲什麼一定要吃糉子呢?下面我們我們一起來看看端午節吃糉子是爲了什麼吧。

端午節吃糉子的由來 端午節吃糉子是爲了什麼

端午節吃糉子的由來 端午節吃糉子是爲了什麼

端午節吃糉子

端午節吃糉子是爲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

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爲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爲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糉子-“筒糉”的由來。

一般認爲,端午節吃糉子是爲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實際上據專家考證,糉子只不過是民間普通食品,最初吃糉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說端午節吃糉子是祭屈原,是後人附會而形成的,只是反映民衆的心裏願望而已。

實際上,爲了紀念春秋時晉國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間節俗的“寒食節”(清明前一天)吃糉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糉早。至今,許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與清明食糉的民間風俗

晉代,糉子被正式定爲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糉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糉子稱“益智糉”。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糉。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糉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糉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糉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糉”,即果品入糉。

元、明時期,糉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爲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糉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端午節吃糉子注意事項

端午節吃糉子的由來 端午節吃糉子是爲了什麼 第2張

端午節糉子

不宜多食

糉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黐牙和不易消化,如果吃的太多,容易引起腹脹。因此正常人每次也要少吃一點,食糉的同時可搭配蔬菜、水果,以幫助腸、胃蠕動,避免消化不良,但不要與含水分很多的寒性瓜果類一起食用,比如西瓜,以免造成腹瀉或腹痛。

空腹不宜吃糉子

如空腹吃糉子,糯米就會在胃裏停留很長的時間,刺激胃酸分泌,可能導致有慢性胃炎、食道炎的患者舊病復發。

不宜食用剛從冰箱裏拿出來的糉子

有些人喜歡把糉子放冰箱後冰一段時間再吃,這樣的糉子又硬又冷,對有胃病的人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所以最好取出來後,充分加熱變軟後再吃。

吃糉子時不宜喝冷飲

吃糉子的時候不要喝冷飲,喝冷的東西更容易讓糯米凝固,更不易消化,讓人感覺到滯脹。

睡前兩小時最好別吃糉子

糉子粘度高、不易消化,缺乏纖維質,含過多脂肪、鹽、糖,專家建議睡前兩小時最好別吃糉子。

四類人羣慎食:

端午節吃糉子的由來 端午節吃糉子是爲了什麼 第3張

吃糉子

老人和兒童

糉子多用糯米制成,粘性大,老人和兒童過量進食極易造成消化不良,以及由此產生胃酸過多、腹脹、腹痛、腹瀉等症狀。

胃腸病患者

糉子蒸熟後會釋放出一種膠性物質,吃後會增加消化酶的負荷。糉子的糯米,性溫滯氣,吃多會加重胃腸的負擔,患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病的人若貪吃糉子,很有可能造成潰瘍穿孔、出血,使病情加重。

糖尿病患者

糉子常有含糖量很高的紅棗、豆沙等,如果不加節制,就會損害胰島功能,引起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加重病情,甚至出現昏迷、中毒,搶救不及時還有生命危險。

心血管病患者

糉子的品種繁多,其中肉糉子和豬油豆沙糉子所含脂肪多,屬油膩食品。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吃多了,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影響血液循環,加重心臟負擔和缺血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