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健康生活 世界之窗 解夢大全 生肖 星座 火車查詢 節日
當前位置:秒懂生活集 > 健康生活 > 生活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的典故是什麼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的典故

欄目: 生活 / 發佈於: / 人氣:1.76W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典故

晉室重臣王敦起兵作亂,其弟王導及家族受牽連,爲了請罪一大早王導帶着王氏子弟跪在宮殿門前等候皇上發落。這時周顗進宮,王導希望周顗能替他說些好話,便小聲對他說:“伯仁(周顗的字),我全家100多口,就靠你了。”結果周顗當沒聽見,昂首走進宮去。周見到皇帝,說王導是個忠誠的臣子,說盡了好話,皇帝採納了他的意見。周喜歡喝酒,在宮裏喝醉了纔出來。這時王導仍然在宮門口等着,又叫周,周沒搭理他。一邊走還一邊嘀咕:“今年殺叛軍賊子,換個個斗大金印帶在身上(系肘,應該是說放到衣袖裏,古人的長袖裏一般有個兜,用來裝東西)。”出去後到了家,又連忙寫了一篇奏摺,詞語懇切,替王導他們求情。王導不知道(周顗)是救自己,反而非常恨他。

後來王敦總攬朝政,詢問王導:“周顗和戴若思是南北兩大才子,應該做三司(司空、司馬、司寇)這樣的大官,沒有什麼可以疑慮的。”王導不回答。又問:“如果不做三司,那應該可以做尚書令、尚書僕射吧?”王導還不說話。王敦便說:“如果不配爲官,那就殺了他。”王導還是沉默。

後來王導在整理中書省檔案時,才發現周顗極力爲他辯白的奏章。周顗一直在維護他,只是不在他面前表示出來而已。想到自己不負責的沉默,一股強烈的負罪感涌上心頭,他回家後對家人說:“我雖然沒有直接殺死伯仁,可伯仁卻是因我的不作爲而死。幽冥之中,我對不起這個良友呀!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的典故是什麼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的典故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出處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是一句諺語,出自《晉書·列傳三十九》,意思是我雖然怨恨伯仁,卻沒有想殺他的意思;但是因爲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殺死,伯仁的死與我有間接的關係。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原文

《晉書·列傳三十九》記載:初,敦之舉兵也,劉隗勸帝盡除諸王,司空導率羣從詣闕請罪,值顗(字伯仁)將入,導呼顗謂曰:“伯仁,以百口累卿!”顗直入不顧。既見帝,言導忠誠,申救甚至,帝納其言。顗喜飲酒,致醉而出。導猶在門,又呼顗。顗不與言,顧左右曰:“今年殺諸賊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既出,又上表明導,言甚切至。導不知救己,而甚銜之。敦既得志,問導曰:“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當登三司,無所疑也。”導不答。又曰:“若不三司,便應令僕邪?”又不答。敦曰:“若不爾,正當誅爾。”導又無言。導後料檢中書故事,見顗表救己,殷勤款至。導執表流涕,悲不自勝,告其諸子曰:“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