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健康生活 世界之窗 解夢大全 生肖 星座 火車查詢 節日

北京大學的前身叫什麼 北京大學的發展歷史

欄目: 城市文化 / 發佈於: / 人氣:1.5W

北京大學是我國最有名的大學,很多學子的理想就是考入北大。北大是國家重要的一所高等教育院校,更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還是最早以“大學”身份及名稱建立的名校。那北京大學的前身叫什麼呢?一起來看看北京大學的發展歷史。

北京大學的前身叫什麼 北京大學的發展歷史

清末/京師大學堂時期

1898年6月,光緒帝頒佈《明定國是詔》推行“戊戌變法”,詔書中強調“京師大學堂爲各行省之倡,尤應首先舉辦”。1898年7月3日,光緒帝批准了由梁啓超代爲起草的《奏擬京師大學堂章程》,正式創辦京師大學堂,並任命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孫家鼐爲首任管理大學堂事務大臣(管學大臣)。隨後,孫家鼐任命許景澄爲中學總教習,美國傳教士丁韙良爲西學總教習。9月21日,慈禧太后與守舊派發動戊戌政變,百日維新失敗。但是,京師大學堂得以保留。

京師大學堂是當時中國最高學府和最高教育行政機關,因此很多學者(如胡適、馮友蘭、季羨林等)認爲,北京大學是中國曆代太學(國子監、國子學)的繼承者,是古代最高學府在現代的延續,甚至認爲北大校史應從漢朝太學算起;另一方面,北大又是中國近代正式設立的第一所大學,是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劃時代的開創者,故有“上承太學正統,下立大學祖庭”之說。

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京師大學堂遭到破壞。1900年8月3日,清廷下令停辦京師大學堂。八國聯軍打入北京後,京師大學堂遭受破壞。

1902年12月,晚清政府委任吏部尚書張百熙爲管學大臣,“責成經理”京師大學堂,京師大學堂得以恢復。吳汝綸和辜鴻銘任正副總教習,嚴復和林紓分任大學堂譯書局總辦和副總辦。創辦於1862年洋務運動期間的京師同文館也併入大學堂。12月17日,京師大學堂舉辦開學典禮。根據學制,不同程度的畢業生分別授給貢生、舉人、進士頭銜。

1903年,增設進士館、譯學館及醫學實業館。

1904年,京師大學堂管學大臣改爲總理學務大臣,負責統轄全國學務,並另設京師大學堂總監督,專管京師大學堂事宜。京師大學堂統轄全國教育的職能因此分離,成爲單純的高等學校。同年,進士館開學,招收了中國歷史上的最後兩屆科舉進士,即癸卯科(1903年)進士80餘名和甲辰科(1904年)進士30餘名入學。並選派首批47名學生出國留學,開中國高等學校派遣留學生之先河。

1905年國子監停辦時,一批未畢業的學生直接進入京師大學堂學習。

1910年,京師大學堂開辦分科大學,開辦經科、文科、法政科、商科、格致科(理科)、工科、農科共七科,設十三學門,分別是經科的詩經、周禮、春秋左傳,文科的中國文學、中國史學,法政科的政治、法學,商科的銀行保險,格致科的地質、化學,工科的土木、礦冶,農科的農學,中國近代第一所綜合性大學終於初具規模。

中華民國/國立北京大學時期民國初年(1912-1916)1912年5月4日,京師大學堂更名爲北京大學校,旋即冠“國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冠名“國立”的大學,嚴復出任更名後的首任校長。1914年,胡仁源任北京大學校長。此時已有黃侃、辜鴻銘、錢玄同、馬敘倫、陶孟和、馮祖荀、何育傑、俞同奎等名家在北京大學任教。

五四運動前後(1916-1927)

1916年12月,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1916年至1927年,蔡元培擔任北大校長的這十年,被視爲北京大學校史上的一段輝煌期,“奠定了北大的傳統和精神”。1917年1月9日,北京大學開學,蔡元培在開學典禮上發表演說,對學生提出三點要求:“抱定宗旨”、“砥礪德行”、“敬愛師友”。蔡元培主張“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循思想自由原則、取相容幷包之義”,對北京大學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他辭退了一批不稱職的中國、外國教師,聘請陳獨秀、夏元瑮分別出任文科、理科學長,聘請胡適、李大釗、魯迅、劉半農、梁漱溟、李四光、王星拱、顏任光、鍾觀光、任鴻雋、李書華、丁西林、馬寅初、陶孟和、陳啓修、王世傑等到校任教。此期間在北京大學任教的着名學者還有黃節、吳梅、劉文典、陳垣、馬裕藻、沈兼士、朱希祖、馬衡、康心孚等。對有學術造詣、政治上守舊的辜鴻銘、劉師培、黃侃等人,蔡元培也用其所長。

蔡元培在北京大學推行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制度。他設立了評議會,將其作爲學校最高權力機關和立法機關,評議員由教授選出。後來,又在各學門(系)設立教授會。隨後又設立北京大學行政會議、教務會議、總務處。至1920年9月,北京大學教授治校的管理體制已經基本成熟。蔡元培倡導教育獨立,認爲官僚政客不應干涉教育,“我絕對不能再做不自由的大學校長”,爲此幾次辭去北京大學校長職務。

蔡元培力圖將北大辦成以文、理兩科爲重點的綜合性大學,將商科併入法科,把工科併入北洋大學。1919年,蔡元培撤銷文、理、法科,學門不再隸屬於科,並改學門爲學系,設14個學系。蔡元培廢除年級制,實施選科制,以發展學生個性,溝通文理。

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學設立文、理、法三科研究所,培養研究生。這是中國高校最早的研究所。1918年,他創立《北京大學月報》,爲中國最早的大學學報。蔡元培積極開展學術交流,邀請杜威、羅素、班樂衛、普朗克等名家到北大講學。1920年,北京大學允許3名女生進入文科旁聽,並在同年秋天正式開始招收女學生,開中國公立大學男女同校之先。

1919年(民國八年)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北京大學等北京多所學校的學生在天安門前集會,羅家倫、江紹原、張廷濟爲學生運動三個代表,隨後舉行示威遊行。北京大學學生傅斯年任遊行隊伍總指揮。集會宣讀了北大學生許德珩起草的《北京學生界宣言》,遊行中散發了北大學生羅家倫起草的《北京學界全體宣言》。遊行學生火燒趙家樓,痛打章宗祥,軍警當場逮捕學生。

蔡元培、李大釗、陳獨秀、朱家驊、胡適、魯迅當時爲了營救學生,不惜發動全國工商界罷工罷市。北京學生的愛國運動,得到了各地青年學生和人民羣衆的同情和支援,學生愛國運動的烈火迅速燃遍全國,發展成爲全國性的反帝愛國運動。

北洋政府被迫罷免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的職務,並拒絕簽署巴黎和約,學生運動取得勝利。五四運動後,北京大學教授李大釗率先在中國系統地接受、傳播、實踐馬克思主義,北大成爲中國研究與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中心。1920年8月,陳獨秀創建上海共產黨小組。1920年10月,李大釗創立北京共產黨小組。中共一大前,中國53名中共黨員有21名是北大師生、校友。

三十年代(1927-1937)1927至1929年間,北大處於動盪之中,並遭到嚴重摧殘。奉系軍閥攫取北京政權後,於1927年悍然宣佈取消北大,與北京其他八所國立大學合併爲京師大學校。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先將其改爲中華大學,復改爲北平大學,復改爲國立北平大學北大學院。1929年北大宣佈自行復校,國民政府於8月6日恢復國立北京大學。

1930年(民國十九年),國民政府首任教育部長、蔡元培先生的高足、曾三度代理北大校長的蔣夢麟開始執掌北大,翌年一月正式就職。蔣夢麟改革北京大學管理制度,提出十六字方針“教授治學,學生求學,職員治事,校長治校”,改評議會爲校務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