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健康生活 世界之窗 解夢大全 生肖 星座 火車查詢 節日
當前位置:秒懂生活集 > 世界之窗 > 資訊

端午節傳說故事 端午節的故事和傳說

欄目: 資訊 / 發佈於: / 人氣:2.5W

導語:端午節是我國的法定節假日之一,沒到端午時節我們都會放假,通常假期是三天的時間,但是法定的放假時間是一天。在過節放假的時間裏,我們一起歡度佳節,吃糉子,划龍舟、驅除五毒。閒暇之餘,下面我們就聽聽端午節傳說故事,這些端午節的故事和傳說讓你認識更豐富的端午節。

 端午節傳說故事 端午節的故事和傳說

端午節傳說故事 端午節的故事和傳說

端午節傳說故事

 端午節傳說故事 一

端午節的第一種說法是爲紀念歷史上偉大的詩人屈原的。這種說法在全國流傳很廣,老百姓也最爲認可。屈原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官至左徒、三閭大夫等。屈原爲人正直,憂國憂民,一心致力於國家的變法圖強,但是卻屢屢遭受小人的讒言攻擊和傷害,再加上楚懷王昏庸無道,不辨忠奸,滿懷忠君愛民熱忱的屈原被疏遠了、被放逐了,最終在悲憤絕望中於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死。人們爲了紀念他纔有了端午節,纔有了吃糉子、賽龍舟等習俗。

 端午節傳說故事二

端午節的第二種說法是爲了紀念伍子胥的。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被無道的楚平王所冤殺,後來伍子胥逃到吳國,幫助吳國富國強兵,並且助吳伐楚,五戰而攻入楚國首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其墓,鞭其屍三百,以報父兄被屈殺之仇。吳王闔閭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國更加強大,攻打越國,一舉取得勝利,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此時的吳王夫差已經被勝利衝昏了頭腦,開始驕傲自大起來,聽不進逆耳忠言。伍子胥建議他徹底消滅越國,以絕後患,夫差非但不聽,反而輕信陷害伍子胥的讒言,逼迫伍子胥自盡。伍子胥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隨後便拔劍自刎。夫差得知此言大怒,令人將伍子胥的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中,因此相傳端午節也是紀念伍子胥的日子。

端午節傳說故事 端午節的故事和傳說 第2張

端午節傳說故事

 端午節傳說故事 三

端午節的第三種說法是爲了紀念東漢孝女曹娥的。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水亡於江中,打撈數日也找不到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她悲痛欲絕,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就在五月初五這一天也投江了,五日後抱着父親的屍體,浮出水面。曹娥的孝行感天動地,在民間廣爲流傳,當時的文人墨客紛紛作誄辭頌揚曹娥投江尋父的孝行。孝女曹娥之墓,在今天浙江紹興,墓前有曹娥碑,傳此曹娥碑爲晉王義所書。後人爲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爲曹娥鎮,曹娥殉父之江更名爲曹娥江,而人們也就在曹娥投江尋父的五月初五這一天來祭奠她。

端午習俗

其實我國許多傳統節日的起源大都與季節、農時和農作需要等因素有關。一旦被認同爲全民性節日,又必定附着了許多習俗作爲基本構成內容,而且隨着時間的推移和地區的不同會加入許多因地而生的習俗,雖然不變的一直是吃糉子和賽龍舟,但是正是有這些新的習俗使傳統的節日獲得了新的生命力。

1、糉子

端午節吃糉子估計是現在人們喜歡端午節的重要原因。糉子又叫“角黍”、“筒糉”,不同的地區名字不同,樣式也是千奇百怪,但是吃糉子的時間千百年來一直是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民間都傳說吃糉子是爲紀念屈原,不過其實早在春秋時期以前就有了關於糉子的記載,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糉”。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爲廣東鹼水糉。

端午節傳說故事 端午節的故事和傳說 第3張

糉子

2、賽龍舟

龍舟通俗的說就是把船裝扮成龍的模樣,然後多人集體划槳競賽的水上體育項目。至於龍舟的起源其實很可能不是源於紀念屈原,因爲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慢慢的時間給賽龍舟付予了不同的寓意。如今龍舟比賽逐漸被大衆所接受,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2010年成爲了廣州亞運會運動項目之一。

3、雄黃酒

端午時節及節後,天氣炎熱,蠅蟲滋生,毒氣上升,疫病萌發。古人認爲人是吃五穀雜糧生百病的,而病從口入,多爲邪雜之氣,經口鼻吸入。古人在長期同各種病魔鬥爭過程中,發現飲雄黃酒能殺百毒,在傳統節日端午節這天人們會把雄黃倒入酒中飲用,並把雄黃酒塗在小孩兒的耳、鼻、額頭、手、足等處,特別是會在額頭上畫個王,希望如此能夠使孩子們不受蛇蟲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