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健康生活 世界之窗 解夢大全 生肖 星座 火車查詢 節日
當前位置:秒懂生活集 > 世界之窗 > 資訊

19年冬至是什麼時候 2019年冬至是幾月幾號

欄目: 資訊 / 發佈於: / 人氣:1.29W

導語:今年的夏天炎炎夏日似乎還在眼前,但是隨着西伯利亞寒流的到來,冬天的寒冷也在提醒着我們冬至要到了哦,那麼19年冬至是什麼時候呢?今天我們就來詳細瞭解一下2019年冬至是幾月幾號,還有關於今年冬至有哪些習俗,我們已經準備好了詳細的內容就等你前來。

19年冬至是什麼時候 2019年冬至是幾月幾號

19年冬至是什麼時候 2019年冬至是幾月幾號

2019冬至時間

冬至時間是在每年公曆12月21-23日。

2019年12月22日 星期日

農曆:二0一九年十一月廿七日

2020年冬至時間:12月21日18:02:12;

2021年冬至時間:12月21日23:59:09;

2022年冬至時間:12月22日05:48:01;

2023年冬至時間:12月22日11:27:09;

2024年冬至時間:12月21日17:20:20;

2025年冬至時間:12月21日23:02:48;

2026年冬至時間:12月22日04:49:55;

2027年冬至時間:12月22日10:41:50;

2028年冬至時間:12月21日16:19:19;

2029年冬至時間:12月21日22:13:45。

19年冬至是什麼時候 2019年冬至是幾月幾號 第2張

冬至節氣

什麼是冬至節氣

冬至,又稱“長至”、“一線”,意指這一天中國所處的北半球白晝最短,以後每天白晝漸長,“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稱爲冬至。按農曆曆法,全年二十四節氣中有八個標誌陰陽四時始末的節令,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舊時,每逢此八個節令,都要舉行祭祀、遊樂活動。冬至後陰氣達到極點,陽氣開始上升,古人認爲這是上天賜予的福祉,所以把它定爲一年節令的開端。良辰吉日,故然要舉行慶典。

  大雪後十五日.斗柄指子爲冬至,此時太陽執行到黃經二百七十度,陰氣達到極致,陽氣開始生髮,太陽直射南迴歸線,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南半球則正好相反。

  先秦以冬至爲歲首,君王每逢冬至便不再過問國政,百姓也可以在家聽五天音樂。漢朝時稱“冬至”爲“日至”,官場要舉行賀節之儀,並放假休息,民間要給父母尊長拜節。唐朝時,“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饗祀先祖”。《乾淳歲時記》說宋朝“冬至三日之內,店肆皆歇業,垂簾飲博,謂之做節”。《豹隱紀談》中說:“吳門風俗多重至節,謂曰肥冬瘦年,互送節禮”。《帝京歲時紀腳記載:  “長至,南效大祀,次旦百官進表朝賀,爲國大典。紳耆庶士,奔走往來,家置一簿,題名滿幅,傳自正統己巳之變,此禮頓廢。然在京仕宦流寓極多,尚皆拜賀。預日爲冬夜,祀祖羹飯之外,以細肉餡包角兒奉獻。諺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之遺意也”。由此可知,直至明朝正統己巳年以前,冬至節一直是十分熱鬧。明代宗時官方不再過冬至節,但民間還一直沿襲舊俗。

  冬至,不但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我國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因此冬至可謂是衆多節氣中最爲豐富多彩的一個。冬至,歷來就是我國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至也被稱爲“冬節”、“長至節”、“亞歲”、廷和民間都十分重視。

  冬至也是一個傳統的節日,冬“交冬”等,自古以來,宮從周代起,就有冬至祭祀的活動。據《周禮春官·神仕》載:“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於祈求與消除疫疾,減少荒年人們的飢餓與死亡。周曆的正月爲夏曆的十一月,那麼周代的正月就相當於現在的陰曆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區別,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可以說過“冬節”是自漢代以後纔有,而盛行於唐宋。

  正如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所載:“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各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

19年冬至是什麼時候 2019年冬至是幾月幾號 第3張

冬至習俗

冬至習俗

冬至習俗--吃餃子

冬至的習俗  在我國北方,每年農曆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冬至的習俗,是爲了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有句話:“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爲良相,亦當爲良醫。”東漢時他辭官回鄉,爲鄉鄰治病。此時。正值冬季,大雪紛飛,十分寒冷。白河兩岸老百姓面黃肌瘦,飢寒交迫,很多人的耳朵都凍傷了。

  張仲景看到此情景,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建起醫棚,在冬至那天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用水煮,然後把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麪包成像耳朵似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問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全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被治好了‘:後人學着“嬌耳”的形狀,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因而,冬至吃餃子防凍耳朵的習俗就被沿襲下來。

冬至習俗--祭祖

  在民間,有於冬至日祭祖的習俗。冬至祭祖之禮與元旦祭祖相同。在祭祖的同時,人們還要向父母長輩拜節。古時流傳有向老人敬獻鞋襪的習俗,此習俗現代仍然十分流行。閩臺有俗諺“冬至大過年,唔(“不”的意思)返無祖宗”,所有外出謀生的人都要在冬至節時趕回家鄉過年,表示年終有歸宿。

  在廣東潮汕地區,冬至這日要備齊三牲和果品,去祠堂祭祀祖先,此後家人圍桌共食,祭拜通常要在中午前完成,午餐家人聚會。但在饒平之海山沿海地區,則會趕在漁民出海捕魚前,清晨來祭祖,意爲請神明和祖先保佑漁民出海平安歸來。而在廣東惠安,冬至節除了祭祖,還有清明節相同的一些習俗,如冬至日前後十天內上山掃墓獻錢,修墳遷地也沒有忌諱。

  在我國臺灣還有着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人們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如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表不忘先祖。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聚到祖祠中按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款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飲酒,相互聯絡久別疏遠的感情,稱之爲“食祖”。冬至節祭祀祖先。在臺灣一直代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習俗-數九九

  民間把冬至義稱爲作“交九”或“數九”,即從冬至這—·大起,每隔九天作爲一個“九”,共分成9個“九”,共九九八十一天,8l天之後便進入春天。冬至之後數九九在全國各地都十分流行,各地的人們根據各地不同的氣候條件、景物特徵、農事物候及風俗習慣,編排出了各種數九九的諺語和順口溜。這些諺語和順L:I溜在許多古籍:卜部多有記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這首順口溜:一九二九不出乎,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數九九的諺語和順口溜不僅僅是人們多年來對氣候的經驗總結,也是人們在嚴冬時節對春天的一種企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