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健康生活 世界之窗 解夢大全 生肖 星座 火車查詢 節日
當前位置:秒懂生活集 > 節日 > 萬年曆

2018年春節放假調休 2018年春節從幾月幾號開始放假

欄目: 萬年曆 / 發佈於: / 人氣:1.18W

導語:春節越來越近,眼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搞清楚2018年春節放假調休的相關事項,這關係到你什麼時候可以回家過年的問題,也是你買幾號的火車票,買幾號的飛機票的問題,同時還是你過年能休息幾天,年後什麼時候上班的問題,這樣算算2018年的春節什麼時候放假還是很重要的,2018年春節從幾月幾號開始放假?我們一起關注吧!

2018年春節放假調休 2018年春節從幾月幾號開始放假

2018年春節放假調休 2018年春節從幾月幾號開始放假

春節

2月15日至21日放假調休,共7天。2月11日(星期日)、2月24日(星期六)上班。

“春節”二字,是辛亥革命以後湖北軍政府爲了採用國際公曆紀元,於1911年12月31日發佈《內務部關於中華民國改用陽曆的通諭》之後,民間對傳統農曆年節改的稱謂,久而約定成俗。若按照這個時間推算,將中國傳統年節稱爲“春節”的歷史,只有九十餘年。我們探討中國春節的由來,不是研究由中華民國改元而出現的“春節”稱謂,而是釋析在神州大地傳衍五千餘年傳統年節的由來。

春節的由來

春節由來

正旦”、“正日”、“元日”、“上日”、“歲首”、“新正”、“新年”、“三元”、“三朔”。“春節”出現這麼多別稱,是因爲更朝換代和曆法的計算方法不同而致。

所謂“元”,就是開始、第一的意思,“旦”是早晨,合在一起即指一年的歲首第一天,一年之開端。我國古代的歷法把每半個月稱爲一個“朔望”。“朔”爲始或初,“朔日”即爲各月之始(初一),又稱“元日”;“望”爲圓或滿,“望日”即月圓之日,每月的十五日;“朔望”二字相連,就表示每月初一到十五之間的這個時間段概念。推定朔望時日的標準,以月亮的圓缺爲記。正月的朔口,即正月初一,因此稱爲“元日”、“正旦”、“元旦”。元旦爲一年之始,一歲最早的節日。隋代《玉燭寶典》稱:“正月爲端,其一日爲元旦,亦云上日,亦云正朝,亦云三元,亦云三朔。”

所謂“三元”,是指“一歲之元”、“一月之元”、“一時之元”,而正月初一早晨乃是年之元、月之元、時之元惟一相聚的時候,故稱“三元”。所謂“三朔”,指一年之朔、一月之朔、一時之朔,三朔相聚於同一時刻,而稱“三朔”。至於“新正”、“新年”、“歲首,的稱謂,就更好理解了,正月之初過年節自然就是“新正”;將一歲之首稱爲“歲首”,也名正言順;辭舊歲迎“新年”,更是現實生活的確切表述。但要真正解開春節的由來,還須從遠古時代的“臘祭”和“年”說起。

春節與年的關係密不可分,要談春節的由來,就必然要談到“年”的產生。“年”是一個時間概念,這一時間概念是伴隨着農耕社會的誕生而形成的。由於農業勞作對季候的特殊要求,進入農耕社會的先民們不斷地探索,觀察時間的轉移變化、季節的更替,逐步掌握了一年  四季周而復始的自然規律,才形成了“年”的概念。由於“年”這一時間概念的產生,才奠定了“春節”形成的基礎。從各類歷史典籍、出土文獻以及目前的考古發掘文物來看,我國早在夏商時代已經步入了農耕文明,那時的華夏族先民們已經逐漸掌握了“年、月、日”等時間概念。《爾雅·釋天》說:“載,歲也。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可見,“年”的概念形成由來已久,古代先民表達年這一概念的字分M爲“載”、“歲”、“祀”和“年”。

“年”字,在甲骨文中的字形象人頭頂穀物之形。古人用頭負物的現象歷代古籍多有記載:《孟子·梁惠王上》有“頒白者不負戴幹道路矣”,負戴,就是指揹負頭戴,即用肩背頭頂;《左傳·宣公二年》有“宰夫胹熊蹯不熟,殺之,宣諸備,使婦人載以過朝”,這裏的“載”據楊寶忠教授考證乃是“戴”字的假借,可見用頭負物在上古是很普遍的。

究甲骨文“年”字的本義,是用來表示穀物的成熟。卜辭中有(求年)之說,即祈求全年的穀類成熟良好,這就是後世的“祈谷之祭”;(受年)也是卜辭中常見的用語,意思是說是獲得了一年穀物的豐收,所以《說文解字》稱“年,谷熟也”。由於穀物每年週期性的成熟,所以就借用“年”字表示穀物成熟的過程,來表示穀物從耕地、播種、除草管理到成熟收穫的一個時間週期,從而形成了時間概念的“年”字。當“年”字由穀物成熟的本義,逐漸演化爲表示時間的名詞時,年不僅成爲春夏秋冬四季相合的時間段代名詞,而且也成了計算歲時的一個數字單位。卜辭中就有“自今十年又五”之類的說法。

另一個表示“年”這一時間概念的是“歲”字。“歲”字的甲骨文字形寫作“吩 ",即一“咔”加二“止”。“咔”字形本是古代用於戰爭的斧錢類兵器,“止”就是“腳”,用“代”和二“止”組成的“歲”字,就是用斧錢一類器具砍割人腳的意思,其意就是表示“宰牲”。“宰牲”幹什麼,用幹祭祀,用“人牲”進行祭祀,這在我們今人聽來是駭人聽聞,但在古代卻是先民們祈求天地神靈保佑的一種習俗和信仰。在甲骨卜辭中多次提到這種祭祀,這說明他是商代的一種非常重要的祭祀活動。由於這種祭祀一年舉行一次,具有很強的週期性,而週期恰是一年,所以後世就把“歲”當作一年這個時間概念來使用。

因此,研究甲骨卜辭的人常能見到(今歲)、(來歲)這樣相併的字型,很明顯,“歲”在這裏就表示“年”的意思。於是,“歲”與“年”兩個字在表示一年四季這個時間段時,就通用了,一年就是一歲,過年就是增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