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健康生活 世界之窗 解夢大全 生肖 星座 火車查詢 節日

東營有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欄目: 城市文化 / 發佈於: / 人氣:6.78K

東營目前的“非遺名錄”上,擁有國家級項目2項、省級項目10項、市級項目44項。隨着名目增加、文化蓬勃,東營官方和民間都在試圖探索“非遺保護”的東營模式。

東營有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東營有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1、齊筆傳統制作工藝

齊筆傳統制作工藝2013年入選山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發源於廣饒縣南部,因該地區屬齊國樂安,故所產毛筆稱曰“齊筆”。爲廣饒縣贏得了“齊筆之鄉”的美譽。

廣饒縣大王鎮的大張淡、北張淡村一帶,是齊筆的主產地,齊筆從選料到成筆,要經過浸、拔、梳、剔等150多道工序,正因有了上述精細的工序,才使得齊筆具有尖、齊、圓、健之四德。

廣饒的制筆業盛於清道光年間。當時,這一帶的北臥石、李璩、黃璩、賈莊、張淡、封廟、韓莊等村的毛筆製作已有數百家。民國時期,製作齊筆的工匠中,涌現出了一批手藝高超的名手。如北臥石村的黃化京,李璩村的傅義三、傅學仁,張淡村的郭鳳採,韓莊村的韓幹臣等。其中韓幹臣製作的“十八學士登瀛洲”筆頗受歡迎。筆匠除了自己肩挑筆箱串書館、跑商號發銷毛筆以外,還出現了專售毛筆的筆店,濟南的“成文堂”、“俊興筆莊”,天津的“育興筆莊”等,都很出名。令人遺憾的是,這些興旺一時的筆莊,除育興筆莊外,其餘的由於社會變革等歷史原因,逐漸銷聲匿跡。

2、桃木雕刻技藝

桃木雕刻工藝,在我國有着悠久的歷史,黃河口地區是世界上唯一能夠增長土地的地方,居民大多數是移民,這裏匯聚了全國各地的雕刻藝人,形成了獨特的雕刻工藝。

東營市墾利區位於黃河沖積平原,始料記載元末明初開始有人居住,村莊多形成於明清兩代。我國民間流傳着這樣一個傳說:夸父追日,臨死前將神木拋出,化成了一片桃林。我國最早的春聯都是用桃木板做的,又稱桃符,到今民間還認爲桃木製品可驅除鬼怪,辟邪。而桃則寓意長壽,給老年人祝壽,送上一盤壽桃,以表示祝老年人健康長壽。

3、九龍翻身

九龍翻身既鑼鼓經,流傳於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的一種民間打擊樂,每到過年過節,婚慶嫁娶,開業慶典,喜迎歡送,都離不開它。距今已有近四百年的歷史,世代相襲完整的保留到現在。

墾利區流傳的九龍翻身打擊樂譜頗多,從廣義上講,有大鑼鼓、小鑼鼓兩種。從狹義上講以基本節奏型爲主產生了許多種敲打法。“九龍翻身”全樂章共有九個節奏型,從一個節奏型轉到另一個節奏型上稱“翻”,故爲“九九翻身”,由於一段曲折動人的故事又被叫作“九龍翻身”。“九龍翻身”以其複雜多變的九種節奏型,循環穿插演奏,急緩交錯,變化無窮。歡快激進時,緊鑼密鼓,舒展悠揚時,慢捶緩鈸;鏗鏘有力時,感天動地,婉轉抒情時,細膩幽深。墾利縣的“九龍翻身”與周圍地區打擊樂的相互促進,給農村羣衆文化生活帶來了生機,注入了活力。

4、呂劇

呂劇起源於黃河入海口的東營市東營區牛莊鎮一帶,至今,已有100多年曆史。縱觀呂劇藝術的演變發展過程,大體經歷了山東琴書—化妝揚琴—定名呂劇三個階段。

1900年,牛莊鎮時殿元等一部分民間藝人將山東琴書的坐唱形式發展爲化妝演出,以《王小趕腳》爲實驗劇目,取得成功,初步形成了呂劇的雛形。因演出使用了用竹篾製作的毛驢爲道具,故羣衆稱其爲“驢戲”,同時亦有“捋戲”、“小戲”等稱謂。在近百年的演出實踐中,這一來自民間的地方戲曲劇種,得到了長足發展,深受廣大羣衆歡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爲統一該劇種的名稱,遂取我國古音樂十二律中之“呂”字,喻其有“黃鐘大呂”之聲,又能諧民間“驢戲”、“捋戲”等音,定名爲“呂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