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健康生活 世界之窗 解夢大全 生肖 星座 火車查詢 節日

安徽宣城地方戲曲特色

欄目: 城市文化 / 發佈於: / 人氣:2.36W

宣城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自西漢元封二年設郡以來,歷代爲郡、州、府、路所在地,范曄、謝脁、沈括、文天祥等先後任宣城太守。而且這裏的特色地方戲曲也很多,比如:皖南花鼓戲、皖南皮影戲、徽戲等。

安徽宣城地方戲曲特色

皖南花鼓戲

皖南花鼓戲,原名花鼓調,爲安徽5大劇種之一。清同治年間,湖北、河南移民大量遷入皖南,帶來湖北花鼓調與河南的地方戲曲在民間流傳。後這兩種民間藝術與皖南民間歌舞融匯,並接受了徽劇、京劇等兄弟劇種的藝術影響,逐漸形成了一個具有粗獷、質樸、明快的藝術風格和鮮明鄉土色彩的地方劇種。

徽戲

前身是弋陽腔,大約在明嘉靖年間(1522—1566)傳入徽州。曲調除徽、昆外,主要亂彈,夾雜皮簧。每逢民間節日,當地都有徽班演戲。久之,村中一些青年與知識人士都學會唱徽戲。清代後期農村出現“吹唱班”,爲宗祠祭祀與戶家婚嫁喜慶吹打清唱。伏嶺“童子班”演員自五、六歲即去看排練,六、七歲上臺跑龍套,進而當配角,到十三四歲演技出衆的當選主角,過了15歲就不參演了。績溪“徽戲童子班”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皖南皮影戲

皖南皮影戲,清同治年間,隨湖北、河南移民傳入境內,流行於宣、郎、廣等縣及毗鄰的蘇、浙一帶。皖南皮影戲是用處理過的透明牛皮雕刻成人物形象,演出時,由演員在幕後操作,透過燈光顯影於幕上。在宣城廣大農村地區看皮影戲早已成爲勞動人民的傳統風俗,尤其逢年過節、婚喪嫁娶、五穀豐收的喜慶日子,人們都得搭臺唱上幾本皮影戲,那種熱熱鬧鬧的場面成爲宣城地區一大民俗文化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