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健康生活 世界之窗 解夢大全 生肖 星座 火車查詢 節日

2021北京三伏天時間表 今年北京三伏天幾號開始

欄目: 天氣常識 / 發佈於: / 人氣:9.53K

導語:我國很多地區都有三伏天的說法,而在三伏天到來之際,人們也會有特別的迎接儀式,會吃一些傳統的食物。其中,在北京,三伏的時候要吃麪食,以提高食慾。那麼,今年北京三伏天幾號開始呢?持續到什麼時候?下面一起來看看2021北京三伏天時間表。

2021北京三伏天時間表

2021北京三伏天時間表 今年北京三伏天幾號開始

北京三伏天

2021年北京三伏天7月11日開始,8月19日結束,一共40天。具體時間表如下:

初伏:2021年7月11日-2021年7月20日;

中伏:2021年7月21日-2021年8月9日;

末伏:2021年8月10日-2021年8月19日。

我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循環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

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爲初伏,第4個庚日爲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爲末伏。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爲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爲20天。看來,庚日出現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所以,出現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

北京人怎麼過三伏天?

2021北京三伏天時間表 今年北京三伏天幾號開始 第2張

北京三伏天

雖說伏天難捱,不過伏天也是農作物生長的旺季。一直生長在城市的我,童年對於農耕知之不多,但知道傻吃,以至於小小的年紀,伏天的飯譜背得滾瓜爛。早年除了“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那時還有句農諺:“頭伏蘿蔔,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

那時沒有蔬菜大棚,也沒有反季節蔬菜,農作物倒茬換季,市場上的蔬菜必然有個斷檔期,不過頭伏蔬菜斷檔並不明顯,因此頭伏那天要想吃餃子,餃子餡的選擇還是挺充裕的。

平民百姓對於吃頓餃子也沒有奢望,餃子餡只要有肉有菜就不錯了,一般家庭並不要求吃一個肉丸兒餡的——當年北京人管豬肉大蔥(或牛肉大蔥)餡的餃子,稱之爲一個肉丸兒餡的。即便吃一頓素餡餃子也很滿足,但不管怎麼着,餃子餡也得有蔬菜。

然而到了二伏,市場上的蔬菜明顯少了,許多菜車都是架冬瓜和土豆,市民餐桌的蔬菜特別貧乏,經常是(水)疙瘩絲兒炒黃豆,外加一個熬冬瓜。至今仍然清楚地記得兒時的那個飯譜,不知道這個飯譜誕生於何年何月,也不知道是什麼人創作,這個飯譜能夠在二伏和三伏巧妙地避開蔬菜斷檔。

實際上二伏是三伏天兒中最熱的時段,同時也是人們出汗最多的時候,這時人們的食慾也最差。這時候吃麪,京城的主婦們大多數都會安排一頓芝麻醬涼麪,很少有人制作打滷麪和熱湯麪。我們家歷來由母親親手製作小把兒抻面,現吃現抻。

看似簡單的芝麻醬涼麪,老北京也會把它搞得豐富多彩。過去老北京都不存芝麻醬,怕它沉澱,所以都是現吃現買。

雖說是芝麻醬麪,但絕不是僅僅是芝麻醬一種調料,還有一系列調料——鹹湯,這是自家醃鹹菜時的副產品,鹹菜缸裏的鹹湯在清明前後,都要上火熬一次,鹹湯無任何添加劑,並且有着一股鹹菜的清香味,吃之前將鹹湯放入小碗中,然後倒入熱花椒油;芥末,也是涼麪的必備調料。

和好的芥末必須受熱發酵;還有韭菜花、鹹胡蘿蔔絲、黃瓜絲、黃瓜條、新下來的毛豆嘴兒和醋,再加上新上市的紫皮嫩蒜……多麼苦夏沒食慾的人,見到如此豐盛的調料和麪碼兒,也必然胃口大開,年輕人起碼得開它兩三碗。

2021北京三伏天時間表 今年北京三伏天幾號開始 第3張

三伏天飲食

三伏烙餅攤雞蛋大概也是由於缺菜想出的轍。三伏畢竟是在立秋之後,不像二伏熱得那麼邪乎。由於伏天太熱,許多家庭都遠離烙餅,主婦們沒法長時間站在爐前翻餅烙餅,所以只能在立秋以後操持這頓烙餅攤雞蛋。

老北京伏天吃有飯譜,喝也有講究,至於喝什麼,家境不同,飲品差別也大。不過多數京城人家,到了伏天這會兒,熬點綠豆湯、做點酸梅湯是常有的事。

同樣是喝,不同的家境有不同的喝法,首先就是這冷卻方式的不同,大宅門有“土冰箱”,不用電,用天然冰將湯冷卻。一般家庭則將湯置入稍小的容器內,再將小容器放入稍大的盆裏,盆裏注入涼水來“冰鎮”。

過去市場上的冷飲品種少價錢貴,普通百姓捨不得吃,一般人家的孩子偶然買根冰棍,還捨不得大口咬着吃,也搭着涼點,大多數小孩都舔着吃,舔着舔着木頭棍露出來了,瞬間冰棍掉地下了,孩子大哭。

家長花幾分錢讓孩子演了一場冰棍悲劇,自然不甘心,手疾眼快地抄起這剩餘的冰棍,找個水龍頭把殘餘的冰棍衝吧衝吧,然後將其塞進號啕大哭的孩子嘴裏,其實這會兒塞進的,已經不是冰棍殘餘了,而是一副良好的“止哭劑”。

早年的餐飲業、魚肉業,還有大宅門,到了夏天都離不開天然冰,天然冰都是用大車(即馬車)送貨上門,這樣的大車必然招來許多小孩圍觀。待送冰的用冰鑹子分解大冰塊時,必然遺撒很多散碎冰塊,圍觀的小孩就是衝着這些碎冰塊來的,不管掉哪兒,孩子們撿起來胡嚕胡嚕就吃。

圍觀者還有大一點的孩子,他們有備而來,他們推着一個A字形的小獨輪車,車上拴着一個破荊條筐,最後大車還剩半塊冰時,送冰的可能廉價或免費將其送給推小車的,小孩推着小車沿街叫賣:“冰核兒——多給!”

小小“售貨員”的車上還帶着榔頭和小冰鑹子,但是沒有任何計量工具,老北京街頭許多小商販都吆喝“多給”,但是隻有賣冰核兒的是真多給。因爲進貨便宜,大熱的天,小車上的冰在不停地融化,且沿路滴答水。只要有人買,他就拿冰鑹子和錘子鑿着賣,給多給少一點譜兒都沒有,花二分錢的可能比花五分錢的給得多。多給是他的原則,不然就全化了。

我也吃過冰核兒,當年吃冰核兒很涼爽很解渴,成年後反而對那時的事兒很不解——當年京城的天然冰大多取自什剎海、後海,說實在的,現在我也不會飲用那些水,可是爲什麼兒時的夏天吃什剎海的冰就那麼香呢?

當年,京城人還可以享受一種免費冷飲——在自來水普及之前,人們普遍飲用井水,售水機構叫井窩子,他們用轆轤汲取地下水,然後就地銷售或送水到戶。在北京,井窩子有個約定俗成的規矩,凡是提(或挑)着水桶取水的一律照章付費,用水碗、小盆、水舀子打水的則分文不取。

夏天地下水較之地上水涼,因此井窩子附近許多人家,常常拿着水舀子,在水槽子的盡頭截取剛剛打上來的井水,老北京給這種新鮮的免費井水取了一個很好聽的名字——“井拔涼”,其中“拔”字要發輕音,而且這個字要語速快,一帶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