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健康生活 世界之窗 解夢大全 生肖 星座 火車查詢 節日
當前位置:秒懂生活集 > 世界之窗 > 資訊

立春的傳統食物和民俗活動 立春的傳統習俗

欄目: 資訊 / 發佈於: / 人氣:2.74W
立春的傳統食物和民俗活動 立春的傳統習俗

導語:進入2018年2月,冰雪漸暖大地開始回暖,萬物復甦,花骨朵在枝頭的春風裏打輕輕顫,在這樣的好春光如果不做點什麼就太可惜了。立春的傳統食物和民俗活動有豐富的內容 ,民間有許多與立春相關的風俗活動,如 “打春牛”、“迎春”、“咬春”等。現在我們就走進立春的傳統習俗,體會活潑有趣的春天吧!

立春的傳統食物和民俗活動 立春的傳統習俗

立春的傳統食物和民俗活動 立春的傳統習俗

吃春盤

吃春盤自唐朝起,民間還普遍流傳有吃春盤的立春食俗。如南宋後期陳元靚所撰的《歲時廣記》一書引唐代《四時寶鏡》記載:“立春日,都人做春餅、生菜,號‘春盤’。”春盤一詞也屢見於唐代的詩詞作品中,如詩人岑參在《送楊千趁歲赴汝南郡覲省便成婚》一詩中就曾這樣寫道:“汝南遙倚望,早去及春盤。”到了宋代這一習俗更加普遍,北宋大詞人蘇軾曾在其詩詞作品中多次提及這一習俗,如“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愁聞塞曲吹蘆管,喜見春盤得蓼芽”;而南宋大詩人陸游在其《[感皇恩]伯禮立春日生日》和《[木蘭花]立春日作》兩詞中亦分別有“正好春盤細生菜”、“春盤春酒年年好”這樣的詩句。

吃春盤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但春盤的內容已發生了更大的改變,變爲主要以豆芽、香芹等新春時令菜爲主,外加豆腐絲等合炒成盤,也可酌加海蔘、香菇等原料,因人而異,隨意搭配。

春餅

吃春餅

吃春餅立春這天,民間還有吃春餅的習俗。如晉代潘岳所撰的《關中記》記載:“(唐人)於立春日做春餅,以春蒿、蓼芽包之。”清人陳維崧在其《陳檢討集》一書中亦說:“立春日啖春餅,謂之‘咬春’。”舊時,立春日吃春餅這一習俗不僅普遍流行於民間,在皇宮中春餅也經常作爲節慶食品頒賜給近臣。如陳元靚《歲時廣記》亦載:“立春前一日,大內出春餅,並酒以賜近臣。盤中生菜染蘿蔔爲之裝飾,置奩中。”

最初的春餅是用麪粉烙制或蒸制而成的一種薄餅,食用時,常常和用豆芽、菠菜、粉線等炒成的合菜一起吃,或以春餅包菜食用。清代詩人蔣耀宗和範來宗的《詠春餅》聯句中有一段精彩生動的描寫:"……勻平霜雪白,熨貼火爐紅。薄本裁圓月,柔還卷細筒。紛藏絲縷縷,才嚼味融融……"清代詩人袁枚的《隨園食單》中也有春餅的記述:“薄若蟬翼,大若茶盤,柔膩絕倫。”傳說吃了春餅和其中所包的各種蔬菜,將使農苗興旺、六畜茁壯。有的地區認爲吃了包卷芹菜的春餅,會使人們更加勤(芹)勞,生命更加長久。

吃春捲

除了春餅之外,春捲也是立春日人們經常食用的一種節慶美食。這種食品是以薄面皮包餡、用油炸制而成。其具體制作方法爲:麪粉和成漿狀,放些許在平鍋底,用文火燒,時時旋轉平鍋,製成薄如蟬翼的春捲皮,然後包餡,捲成約二寸長的長筒狀,兩頭以麪糊粘住,以浮油煎至外焦裏嫩、色香味俱佳。春捲皮一般用麥面,也有用雞蛋皮、豆腐皮者。

春捲這一食品名稱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該書中曾提到過"薄皮春捲"和"子母春捲"這兩種春捲。到了明清時期,春捲已成爲深受人們喜愛的風味食品。時至今日,色澤金黃、外皮酥脆、香氣誘人的春捲已成爲許多大酒店宴席上一道風味獨特、備受歡迎的名點。現在人們吃春捲已不再侷限於立春日了,平時也經常可以吃到它。但是,春捲在立春日這一天吃起來還是會別有一番滋味的。

春捲

立春的傳統習俗

打春牛

舊時漢族歲時風俗。流行於全國許多地區。春牛以桑木爲骨架,冬至節後辰日取土塑成;身高四尺,長三尺六寸;頭尾全長八尺;畫四時八節三百六十日十二時辰圖紋。立春前一日,官民先於先農壇奉祀,爾後衆以彩鞭鞭之,趕歸縣府大堂。把“春牛”趕回縣府後,設酒果供奉,居民老幼集堂上作挽牛扶犁遊戲,唱栽秧歌。小童扮採桑、採茶人次第入堂,吟誦頌詞贊牛並祈豐年。也有此說,“立春”之日,在我國古代有許多饒有風趣的迎春活動,其中以“打春牛”最爲熱鬧,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先要“立牛‘’,就是把用泥土和顏料塑造的假牛立於城門之外,牛旁立上個肩扛犁把、手拿條鞭吹喝的泥人作耕夫,以此表示“立春”節令的到來,啓示人們準備春耕。耕夫站在牛前,表示“春令”早來,春耕生產活動宜早做準備;耕夫站在牛後,表示“春令”遲到,農事活動可晚些進行;耕失站在牛旁,表示“春令”時節適中,農事活動可按正常情況安排。

打春牛

句芒神

句芒爲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規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設東堂迎春之事,說明祭句芒由來已久。

浙江地區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舉。立春前一日擡着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時又祭太歲。太歲爲值歲之神,坐守當年,主管當年之休咎,因此民間也多祭之。迎神時多舉行有大班鼓吹、擡閣、地戲、秧歌、打牛等活動。從鄉村擡進城後,人們夾道聚觀,爭擲五穀,謂之看迎春。

山東迎春祭句芒時,根據句芒的服飾預告當年的氣候狀況:戴帽則示春暖,光頭則示春寒,穿鞋則示春雨多,赤腳則示春雨少。其他地區則貼"春風得意"等年畫。廣州地區則在立春前後,擊鼓驅疫,祈求平安。

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然後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迎春設春官,該職由乞丐擔任,或者由娼妓充當,並預告立春之時。過去在每年的皇曆上都有芒神、春牛圖,清末《點石齋畫報》上的“龜子報春”、“銅鼓驅疫”,都是當時過立春節日的重要活動。

咬春

立春時還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蘿蔔、五辛盤等,在南方則流行吃春捲,街市上都有不少叫賣春捲的小販。此處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過去認爲咬春就是吃蘿蔔,其實也包括吃春餅;二是所謂討春就是迎春之意。爲什麼要吃蘿蔔呢?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實咬春並不限於此,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氣,使人保持青春不老。五辛盤是由五種辛辣食物組成,用蔥、蒜、椒、姜、芥等調和而成,作爲就餐的調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