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健康生活 世界之窗 解夢大全 生肖 星座 火車查詢 節日

端午節爲什麼要吃糉子 端午節吃糉子的原因及寓意

欄目: 天氣常識 / 發佈於: / 人氣:1.74W

導語:端午節吃糉子已經成爲一種習慣,這天如果不吃糉子,反倒覺得少了點什麼。從傳統意義上來講,端午節吃糉子有着重要的歷史寓意。大多數人認爲端午節吃糉子是源於屈原,但其實糉子的起源要比這更早。那麼,到底端午節爲什麼要吃糉子呢?我們一起來了解端午節吃糉子的原因及寓意。

端午節爲什麼要吃糉子 端午節吃糉子的原因及寓意

端午節爲什麼要吃糉子 端午節吃糉子的原因及寓意

端午節吃糉子

民間傳說吃糉子是爲紀念屈原,傳說糉子是爲祭奠投江的屈原而傳承下來的。

不過,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糉”。糉屬於“籺”的一種,籺是人們在逢年過節時用來拜神祭祖的貢品,逢年過節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的傳統習俗。籺有很多品種,不同的節日會做不同的籺,糉籺是端午節拜祭神靈祖先的貢品。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即爲廣東鹼水糉。

“糉”字本作“糉”,歷史上跟糉子沾邊兒的文字記載,最早大概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將之解釋爲“蘆葉裹米也”。西晉新平太守周處所寫的《風士記》,則明確提到了“角黍”一詞:“仲夏端五,方伯協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糉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糉子成爲端午節的節慶食物。

糉子的傳說:

相傳,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爲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爲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裏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演變成了糉子。

端午節爲什麼要吃糉子 端午節吃糉子的原因及寓意 第2張

糉子

糉子的寓意:

歷史上關於糉子的記載,最早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糉”字本作“糉”,蘆葉裹米也。從米,葼聲。西漢把糉子做爲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梟羹”。《史記》“孝武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爲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爲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糉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直要到晉朝,糉子才成爲端午的應節食品。糉子應該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爲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了。

200年後南朝梁文學家吳鈞在《續齊偕記》中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按《齊諧記》說法,因爲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龍所竊,因此創造了糉子這種形色。因爲蛟龍怕楝葉、綠絲。可見人們對忠義之士感情之彌篤了。

 糉子的各種類型:

“竹葉糉”:“取竹葉裹白糯米糉煮之,尖有如生切菱角。”

“艾香糉”:“糯米淘淨,夾棗、慄、綠豆,以艾葉浸米裹,入鍋煮。”

“甜茶糉”:“取真武山優質甜茶取汁用來製作糉子,其糉子色澤金黃油亮,入口潤滑細嫩,柔軟”

粘稠,齒頰留香,回味甘甜,去膩消食,營養豐富”

“臘肉香腸糉”:“臘肉香腸包的小糉,入口就有過年團圓的氣息。”

“薄荷香糉”:“薄荷水浸米先蒸軟,拌洋糖,用箬裹作小糉,再煮。”

“豆沙糉”:“豆沙、糖、脂油丁包小糉煮。”

“蓮子糉”:“去皮心,拌洋糖,包小糉。”

“松仁糉”:“去皮包小糉”

“火腿糉”:“入火腿塊包糉,火腿要金華者,精肥適均。又,肉丁包糉亦可。”

“蛋黃糉”:“中間一個蛋黃,蛋黃必須採用上好雞蛋,入口甜鹹而不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