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健康生活 世界之窗 解夢大全 生肖 星座 火車查詢 節日
當前位置:秒懂生活集 > 節日 > 節日習俗

糉子爲什麼叫端午糉 端午糉是怎麼來的

欄目: 節日習俗 / 發佈於: / 人氣:2.99W

導語:我們知道,端午節就要吃糉子,所以把糉子叫做端午糉也無可厚非,但是,其實端午糉的含義並沒有那麼簡單,而是有特殊的意義,並不是所有糉子都被叫做端午糉的。那麼,糉子爲什麼叫端午糉呢?到底端午糉是怎麼來的?我們一起來了解。

糉子爲什麼叫端午糉 端午糉是怎麼來的

糉子爲什麼叫端午糉 端午糉是怎麼來的

端午糉

糉子是端午節的傳統美食,稱爲端午食棕,簡稱便是端午糉。

據民間傳說,屈原投江後,楚國人民爲了不讓江裏的魚蝦鱉蟹吃屈原的屍體,就往江裏投食物。年復一年,人們爲了紀念屈原,每逢端午節那天,便用竹葉把糯米飯包起來,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糉子,划着龍船到汨羅江,投到江裏祭祀屈原。這就是端午節吃糉子划龍舟的來歷。

關於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汩羅江的記載,最早應該是在南朝時吳均所著的《續齊諧記》中:“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貯米投水以祭之。”但實際上,吳均本是吳興故鄣人,並未曾去過荊楚,他所著的書中關於屈原五月初五投江的內容實際上是來源於民間傳說。

但後來隨着歷史的發展,這一說法便被廣爲流傳。據傳,屈原,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愛國詩人、楚國大夫。於公元前340年遭受亡國之痛,相傳,悲痛欲絕的屈原選擇了在農曆五月五日這天,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爲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扔進了江裏,希望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大夫的屍體。人們看見了紛紛效仿,把竹筒裝米投入江中,引魚蝦來食。

以後,爲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竹筒裝米,投入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糉子——"筒糉"的由來。至此以後,端午節吃糉子的習俗就流傳至今,隨着時代的不斷髮展和人們對美食口味的追求,此後糉子的做法和其中所加入的食材也因地而異,但其中所蘊含的歷史意義是從不曾改變的。

別國的糉子文化:

糉子爲什麼叫端午糉 端午糉是怎麼來的 第2張

糉子

朝鮮的糉子朝鮮人在端午節這天有吃“車輪餅”的風俗,人們把鮮嫩芽

艾葉煮後搗碎,摻加在米粉中,再做成車輪形狀,朝鮮人稱它爲“車輪餅”。

日本的糉子日本人過端午節時也吃糉子,不過日本的端午節是在公曆的5月5日,日本的糉子不是用糯米,而是用磨碎的米粉做成的,糉子的形狀與中國的糉子不同,其狀呈種子形。

越南的糉子越南的糉子是用芭蕉葉包裹的,有圓形和方形兩種。他們認爲,圓形糉子代表天,方形糉子代表地,天地合一,大吉大利。還有一種甜糉,是用糯米粉捏成粉團,將椰絲、紅豆或綠豆餡塞入粉團做成的菱形糉,蒸熟之後沾上蜜汁或砂糖吃。越南在端午節吃方形鹹糉。這種糉子是用蝦、瘦肉、鴨蛋黃、紅豆做餡,頗具閩粵風味。

緬甸的糉子緬甸人愛吃糉子,但沒有節日文化色彩和紀念活動,只是作爲一種食品而已。緬甸人的糉子是用糯米作主料,用香蕉和椰蓉作餡,香氣撲鼻,軟酥酥的,甜滋滋的,令人陶醉。

新加坡的糉子新加坡人都很愛花,每當有客人來訪時,主人都會送上幾束花,而且還會端來花汁浸染的糉子請客人來品嚐。這種花汁糉子是用綠葉包成多角形狀,只有雞蛋那麼大小,展開綠葉後,裏面的糉子是由花汁染成淡綠色的米粉精製而成的,色澤誘人,吃起來味道清香可口。

馬來西亞的糉子馬來西亞,人們所做的糉子與廣東一帶的糉子有點相似,除了較常見的鮮肉糉子和火腿糉子等品種外,還有豆沙和椰蓉等幾種糉子,香甜可口,美味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