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健康生活 世界之窗 解夢大全 生肖 星座 火車查詢 節日
當前位置:秒懂生活集 > 世界之窗 > 資訊

2018冬至爲什麼吃餃子 冬至除了餃子還吃什麼

欄目: 資訊 / 發佈於: / 人氣:2.79W

導語:再有十來天就是今年的冬至節氣,這也是民間傳統節日冬至節,這天按照傳統習俗這天我們要吃餃子。但是這話說出來南方的小夥伴們估計要不服了,冬至除了餃子還吃什麼?湯圓、餛飩來一碗。至於2018冬至爲什麼吃餃子?我們吃完了在說話。

2018冬至爲什麼吃餃子 冬至除了餃子還吃什麼

2018冬至爲什麼吃餃子 冬至除了餃子還吃什麼

2018冬至爲什麼吃餃子 冬至除了餃子還吃什麼

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但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吃餃子成爲多數中國人冬至的風俗。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省滕州市流行冬至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爲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爲良相,亦當爲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爲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麪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着“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冬至除了餃子還吃什麼

2018冬至爲什麼吃餃子 冬至除了餃子還吃什麼 第2張

2018冬至爲什麼吃餃子 冬至除了餃子還吃什麼

我國南方有些地區冬至的食俗是吃餛飩和湯圓。餛飩四川人叫"抄手",廣東人叫"雲吞",因其煮熟後像荷包蛋,爲混沌初開,故名"餛飩"。據民間傳說,春秋時吳王夫差沉湎於歌舞酒色,某年冬至歌宴,嫌肉食膩肥,很不高興。西施乃用麪粉和水擀成薄薄的皮子,內裹少許肉糜,滾水一氽之後,隨即撈起,加入湯汁,進獻夫差。夫差食之讚不絕口,問爲何物。西施信口以"混沌"作答。此後,餛飩這一美味就逐漸傳至民間。雖然人們平日也偶爾吃吃餛飩,但冬至那天卻人人都要品嚐一碗,不單是紀念西施的創造,還爲了慶賀冬至的"一陽出生"。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記述當時杭州冬至習俗:"三日之內,店肆皆歇業,垂簾飲博,謂之'做節'。享先則以餛飩,有'冬餛飩年撥'之諺。貴家求奇,一器凡十餘色,謂之百味餛飩。"可見在宋朝,杭州的人們已經有冬至吃餛飩和以餛飩祭祖的風俗。晚清紹興學者範寅在{越諺。飲食》中說餛飩"或芝麻糖或醢肉裹以麪粉,冬至時食"。可見古代紹興還有甜味的餛飩。

2018冬至爲什麼吃餃子 冬至除了餃子還吃什麼 第3張

湯圓

湯圓是南方普遍流傳的重要冬至食品之一。又稱糰子,團圓子、丸子、圓子、冬至圓等.用糯米粉做成,有的加陷兒。古詩有"家家搗米做團圓,如是明朝冬至天"句。因圓於是圓的,可相爭"陽圓",所以,冬至吃圓子的主要用意是爲了慶賀"陽生",同時寄予祈求團圓喜慶之意。關於吃圓子的由來,在浙江南部有這樣一個傳說:相傳很早以前有一位樵夫上山砍樵,不慎跌人深澗,不能脫險,就採摘狀如湯圓的野生之物"黃精姜"來充飢,才免餓死。十幾年後,樵夫遍體長了毛,身輕若燕,竟然飛回家裏,但已經不會說話了,給他米飯也不吃。家裏人就爲他做了糯米湯圓。他一見湯圓。以爲是黃精姜,就吃起來。後來慢慢恢復了本性,在冬至日竟開口與家人說話了。從此便有了冬至吃湯圓的習俗。我國臺灣冬至也吃湯圓,並且要做成紅、白兩種顏色。按老輩人的說法:不吃金丸(紅湯圓)、銀丸(白湯圓),不長一歲。

2018冬至爲什麼吃餃子 冬至除了餃子還吃什麼 第4張

湯圓

我國潮汕地區民間冬至這天稱爲"小過年"。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墳掃墓等習俗。在這一天要備足豬肉、雞、魚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後家人圍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畢,午餐家人團聚。潮汕人吃甜丸的食俗與臺灣人吃湯圓很相似,並且還包含着一個有趣的陋俗:人們在這一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後,要拿出一些貼在自家的門頂、屋樑、米缸等處。這一天家人如不慎碰上它,便是好兆頭。如果這一天碰巧有外人上門拜訪,讓外人碰上它,這些外人也會交上好運。所以,這一天人們不希望有外人上門拜訪。還有一種說法專放給老鼠吃的。相傳五穀的種子,是老鼠從很遠的地方咬來給農民種的,農民爲報答老鼠的功勞,約定每年收割時,應留一小部分不收割,留給老鼠吃。後來,因爲人們貪心,把田裏的五穀全收割了,老鼠一氣之下便向觀音娘娘投訴,觀音娘娘聽後也覺得可憐,便賜給它一副堅硬的牙齒,叫它以後搬進人家屋內居住,以便尋食,自此,老鼠便到處爲害了。按潮汕習俗,每年上墳掃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謂之"過春紙"和"過冬紙"。一般情況,人死後前三年都應行"過春紙"俗例,三年後纔可以行"過冬紙"。但人們大多喜歡行"過冬紙"。原因是清明時節,經常下雨,道路難走;冬至時則氣候好,便於上山野餐。

我國陝西及河北地區在冬至日還有吃"紅豆粥"的習俗。這原本是我國遠古時的一種習俗。在{荊楚歲時記)中亦有記載。兩漢六朝時,人們相信傳說中工共的兒子在冬至日死的,死後變成疫鬼,但疫鬼怕紅豆,所以大家便在冬至日煮紅豆粥以避疫。在我國民俗傳說中,紅豆與桃木都是具有驅災避邪的神力,這種民俗對日本也有影響,所以日本也有在新年將豆子撒出去禳災的習俗。